关于被黑 包拯:历史上被“黑”得最惨的人
宋仁宗大吼道:“你就只管要你的悬徽使,到是不管朕死活了,你不知道那包拯是谏官吗?今天在大殿上,都溅我一脸唾沫星子了!”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
提到包拯,大家耳熟能详, 传说是文曲星下凡,因为匆忙之间拿走了武士脸谱,所以一出生就是个黑脸。包拯以其清廉公正,铁面无私而留名青史,民间关于包公的戏曲、故事、传说不计其数,可见百姓对包拯的爱戴。
而包拯在民间和影视剧中的形象,向来都是一个黑面形象,额头中间顶着一个月牙印记,“日断阳,夜断阴”。
但是,包拯真的是非洲偷渡过来的吗?
历史上所记载的包拯其实并不是很黑,与我们现在所能够见到的民间喜剧以及电视剧中包公的形象大相径庭。
史籍上就称包拯“面目清秀,白脸长须相”。
所以历史上的包拯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黑,实际上也算不上白,却也只是微黑罢了,五官端正,眉目清明。
那么,历史上的包拯与影视剧中的包拯到底有何不同呢?
1.外貌不同
黑脸形象来源于一些文学作品和戏剧作品,作者在创作时为了满足大家对包拯具有超人能力的期待就特意添加了一些特别的外貌特征,加强艺术成分,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包拯脸黑的形象就被广泛流传下来。
通过许多绘有包公人物形象的古画可以知道,真正的包公形象乃一白脸,且身高不过一米六五左右。
2.职场不同
我们对包拯的印象可能只停留在开封府尹这一官职之中,身旁有张龙,赵虎,王朝,马汉,以及南侠展昭,还有皇帝御赐的铡刀,“怒铡陈世美、铡庞昱、除藩王,想铡谁就铡谁”。
但是历史上除了包拯真实存在以外,其他人物都是虚构的,原著《三侠五义》,作者石玉昆,小说叙写北宋仁宗年间,包拯在众位侠义之士的帮助下,除暴安良的故事。
包拯可不止担任过开封府尹,这只是他职场中的冰山一角,先后担任过知县、知州、监察御史、户部副史和地方三路转运使、御史中丞、三司使和枢密副使,等等。简直是宋朝的官职体验师,但是不管包拯在何处当官,他都是克己奉公,严于律己。
就这样,累了,懒得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