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平台无法取款 中科观点 | 河南村镇银行取款难事件相关舆情专报
中科
观
点
河南村镇银行取款难事件相关舆情专报
一、舆情综述
(一)事件回顾
近期,河南、安徽等地爆出的银行存款大规模“失踪”案件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整理公开网络信息得知,自4月18日起,就有储户在社交平台反映禹州新民生村镇银行、上蔡惠民村镇银行、柘城黄淮村镇银行、开封新东方村镇银行出现无法线上取款的情况,在此期间,多家银行陆续发布系统公告称,因系统升级维护,银行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将暂停服务。除河南外,安徽的固镇新淮河村镇银行及黟县新淮河村镇银行也被曝出线上无法取款。此事一经曝光便引发公众关注,担心自己存款的安全性,希望官方尽快介入查明真相,保护储户合法权益。
4月25日,央行回复称,“人民银行高度关注此事件。目前,有关部门已开展调查,人民银行将配合有关部门,依法尽责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4月30日表示,银保监会高度关注河南等地个别村镇银行有人涉嫌违法及线上服务渠道关闭问题,已责成当地银保监局密切配合地方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迅速开展调查核实,积极稳妥处置。
5月18日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再次表示,据了解,河南四家村镇银行股东——河南新财富集团通过内外勾结、利用第三方平台以及资金掮客等吸收公众资金,涉嫌违法犯罪,公安机关已立案调查。并表示,目前四家村镇银行营业网点存取款业务正常开展,凡依法合规办理的业务均受到国家法律保护。银保监会与央行将密切配合地方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严惩金融犯罪,依法保护广大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二)舆情走势
截至2022年5月26日,该舆情全网传播总量高达篇次,单日传播量最少以千为单位,最高可达上万篇次,目前仍处于高热度发酵过程中。
(三)舆论态度
本次事件中舆论呈现出明显的“一边倒”势态。其中普通民众关注涉事银行储户的存款安全及取现的时间点,质疑村镇银行的信誉,呼吁官方保护储户的合法权益;媒体端认为必须保证合法储户的存款安全,否则会影响“银行”整体的社会信用。
(四)舆情研判
◼危机级别
从传播量和爆发力上看,本次舆情发酵迅速,单日传播量居高,出现多个关键节点,爆发性强,符合舆情大规模发酵的特征;从传播渠道上看,代表公众发声渠道的微博传播占比为89.1%,代表专业性的新闻类媒体传播占比7.9%,公众平台和专业新闻媒体在传播占比上的严重失衡,说明本次事件的社会关注度高且关注群体广泛;从传播内容看,本次舆情已波及行业信誉,危机传导至行业层面;从事件性质上看,本次事件出现“储户取现难”的现状,而防范风险、确保储户存款安全,是银行的生命线。故本次舆情事件波及村镇银行及民营银行的行业商誉,衍生成为行业层级的声誉事件。因此本次舆情事件综合研判为负面危害级。
◼未来走势
本次舆情事件因央媒评论、官方回应定调而出现多个关键节点,接连形成新的传播高峰。目前公众处于理性调整期,媒体聚焦官方公布针对涉事储户提现问题的解决方案。所以综合研判本次舆情发展仍有可能出现新的传播点,且长尾效应不可避免。
二、本次舆情爆发的成因
本次舆情事件的曝出至大规模发酵,主要因具有较强的话题性和新闻性的综合效应。涉事银行多,覆盖金融消费者广,涉及存款金额体量大,触及公众对银行风险预估的底线,伤害了大众对银行系统的信任和依存。本质上是风险管理、应急联动以及危机应对策略失误的集中体现。
(一)多家村镇银行暴雷,引发公众对银行存款安全的质疑
据报道,本次舆情事件中涉事银行包括禹州新民生村镇银行、上蔡惠民村镇银行、柘城黄淮村镇银行、开封新东方村镇银行以及安徽固镇新淮河村镇银行5家村镇行及度小满等多家中介平台。整体看,本次事件覆盖金融消费者多,影响群体广泛,易产生风险传染效应。本次多家银行出现无法提现的情况,会让公众对银行存款安全产生怀疑,进而造成客户不信任或者发生客户较大规模提现,引发金融恐慌。
(二)声誉风险的被动化管理
从目前曝出的信息看,为何储户无法提现还陷入“罗生门”之中,声誉风险已然爆发,且舆论一边倒地指责银行,声誉风险俨然又进一步加剧了信用风险危机。此次事件的事实虽然经过官方定性为银行股东通过内外勾结等方式违规揽储,但舆情演化至今,舆论的焦点已经从关注原因变为了银行行为本身,本质上还是机构被动式应对,在交易对手方做足充分准备,舆论一边倒的形势下,才不得已发出声明,甚至有的银行依然保持缄默。事实上,机构应该在事前知晓,应当考虑如何主动应对的预案。
(三)应对不当而形成叠加话题点
舆情发酵过程中,几家涉事银行及执法单位回应对事件真相“语焉不详”“回避责任”的不妥当回应行为形成了媒体和公众关注的另一话题点或造成舆论对事件真相的挖掘和猜测。尤其舆情前置化管理不足,被动式应对,从而引发舆情传播的叠加效应,将本次事件的舆情发酵推向更高的热度。
三、责任主体应对处置分析
从公开信息来看,本次舆情事件爆发以后,从处置层面看,几家涉事银行仅有一家银行有回应,回应动作包括新东方村镇银行处理方案的录音及官网发布公告,其他四家涉事从始至终未有动作;被舆论认为是应该负有责任的许昌农商行发布撇清责任的回应;银保监发布对于银行问题的定性回应;从处置效果来看,两者均造成新的舆论话题点,进一步推高了舆情发酵的热度,结果适得其反。
(一)村镇银行:不回应或“模糊”回应,给公众留下想象空间
针对舆情事件发布声明或作出回应,其核心要点无怪乎如下几类:阐明实情、澄清误解、表达态度以及说明解决措施等;而事件初始,五家村镇银行的不回应或模糊回应未能体现事件详情,也没有阐述是否进行内部调查及调查结果,这导致媒体和公众对事件的细节信息获取以及判断依据仅能依靠来自于储户提供的单方信息,使得舆论倾向持续延续了“一边倒”的势态。
(二)许昌市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声明存在推卸责任之嫌
在许昌市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发布披露公告之前,公众已经接收到了来自于媒体输入的关于“禹州新民生村镇银行、上蔡惠民村镇银行和柘城黄淮村镇银行发起行均为许昌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相关信息,而在许昌农商行实控人的声明中未见对己方责任的调查、认定甚或表明态度,而是以“不实际控制”和“不存在股权投资”等措辞撇清责任,进而引发了媒体和公众对其有逃避责任的质疑。
(三)银保监:声明未回应社会关切 措辞部分未能通俗化
在公众参与度较高的舆情事件中,往往“非理性的情绪化因素”会对舆情的进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舆情信息的梳理过程中发现,较多公众接收到银保监的回应通稿以后,第一反应是质问“什么是依法合规办理的业务?”“什么叫正规渠道”,进而由对措辞的不理解,情绪化至对银保监回应的不认同,认为声明内容刻意简化和回避储户提现问题,其中必然存在不可告人之处。
四、中科观点
(一)事件带来的影响
1.涉事村镇银行:严重影响所在机构的品牌声誉,产生信用风险
品牌声誉是一家机构的无形资产,是常年累月不断积累形成的,是金融机构业务成长和健康发展的表现。然而,作为银行机构的逻辑起点和基石的储户存款,出现无法提现的情况,会让消费者产生极大的不信任感,更甚者会造成挤提或挤兑的风险。进而损害了所在机构的商誉,造成品牌形象大面积塌陷,给银行带来声誉风险,同时衍生信用风险及流动性风险。
2.村镇银行业:严重影响行业业务发展和有序经营
村镇银行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业务的可持续性和用户的支持,然而,成批村镇银行暴雷,损害的不单是其个别银行的经营发展前程,更是给整个村镇银行的业务健康和用户的信心带来不良影响,特别是伤害投资者村镇银行的信心,这会对村镇银行今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信任危机。
3.民营银行:造成民营银行风险隐患
从舆论看反馈情况看,本次事件对民营银行信誉具有一定危害,会让部分民营银行客户对存钱安全产生疑虑;虽然媒体报道对民营银行存款的风险性未“一竿子打死”,引导消费者甄别银行风险,但本次事件造成与非国有银行交易往来的消费者草木皆兵,该事件不良影响一定程度上传导到民营银行,造成民营银行的声誉风险隐患。
4.存款产品:对互联网存款产品的产生“致命冲击”
自从4月中旬,河南、安徽五家村镇银行的定期存款产品,如果储户是通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以及第三方合作机构存入的,却被以系统升级为理由不肯予以支取或者转账,极大的引发了金融消费者恐慌。之后银保监回应中的“依法合规办理的业务”“正规渠道”的言辞,增加储户对存款产品合规性的质疑,进而冲击互联网存款产品的销售及第三平台存款业务的展开。
(二)同类事件风险提示
◼对村镇银行、民营银行等中小银行的风险提示
1.股东输入风险
近年来,部分银行存在股东利用自身实际控制人的优势,与银行之间进行关联交易,部分关联交易明显违背了公平交易的原则,存在利益输送的问题。这种关联交易的隐蔽性强,风险的传染性和危害性高,且个别银行日常管理工作往往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难以有效识别和防范关联交易风险。
表现形式:股东非法吸收公众资本,如本次事件官方通报,4家村镇银行股东通过内外勾结、利用第三方平台以及资金掮客等吸收公众资金;除此还包括骗取银行贷款、股东股权不合规等。
相关建议:内部治理方面,一是优化股权结构,规范股东管理行为。二是进一步规范关联交易行为,董事会对关联交易的审查、监事会对关联交易的监督不能流于形式。三是对于股东的存贷款业务程序应该设置的更为严谨、严格,以防股东把银行当作“提款机”,从程序上减少股东违规事件的发生。在舆情管理方面,建议建立纪检监察、信访、客服、新闻、舆情“五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做好媒体接访及应答口径,统一应答口径的出口。若相关事件形成持续性话题,可持续输出从严治行的相关报道,做好正面信息的对冲。
2.中小银行风险抵御能力不足带来流动性风险和违规风险
在本次事件中,公众产生大量对除“四大行”以外的银行不信任的观点,并出现了大量储户从中小银行取出存款转存其他银行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对银行带来流动性风险。
表现形式:除了本次事件中短期内储户集中取现的现象,由于中小银行业务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和自主性,资本充足率低,同时受公司治理不完善、股权过度分散或集中等因素影响,屡屡发生高管贪腐事件、股东违规交易事件等,导致中小银行口碑和经营极易发生崩盘,稍有波折就会产生流动性风险,而为了避免此类风险,容易诱发中小银行采取违规的吸储手段吸纳用户存款,进而可能产生监管处罚带来违规风险。
相关建议:风险抵御能力方面,一是要加大拨备计提力度,二是多渠道补充资本,例如缺少市场化补充资本条件的中小银行,可获取政府通过地方债进行的注资,不仅可以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更能够推动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市场竞争能力。业务合规管理方面,在开发创新存款产品时要进行合规检查和声誉风险事前评估,评估相关产品是否符合监管规定、是否存在引发媒体负面评价的可能,避免产品推出后引发负面舆情。
◼对第三方互联网平台的风险提示
银行方带来的输入性风险
一些银行借助互联网平台的流量和场景优势,通过第三方互联网平台销售个人存款产品,突破了经营的地域限制。此类产品已成为部分中小银行跨区域吸收存款、缓解流动性压力的主要手段,加大了风险外溢的隐患。
表现形式:中小银行借助互联网平台突破经营的区域限制和监管约束相关机构与平台跨区域吸收存款,偏离服务当地的经营定位;中小银行通过互联网平台高息揽储,加剧资产端风险。比如本次村镇银行取款难因内控问题无法取现,造成通过第三方交易的储户极度恐慌,引发对第三方平台的信任危机;一些存款通过第三方平台渠道存入银行,一旦出现问题,银行可能推卸责任,甚至称第三方平台存在业务违规,自己概不负责。这会引发客户的强烈反应,并引发第三方平台与银行的“互怼”,导致媒体报道形势升级。
相关建议:从业务管理方面,需加快建立健全业务管理准入机制。对入驻金融机构从资质资格、业务合规、社会声誉等方面进行评估。从产品品牌、展示渠道、营销方式、责任边界等角度对旗下导流业务开展全方位合规管控。从舆情管理方面,一是对此类话题引发的网络舆情加强关注力度,对于确实存在硬伤的产品品牌进行清退处理,视影响严重性进行媒体回应,坦诚面对,主动公开,明确改进机制。二是应做好媒体接访及应答口径,统一应答口径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