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款取不出 银行存款取不出来了?
这几天有条新闻,说河南三家村镇银行在网上卖的银行存款,突然取不出来了。
这三家银行估计很多人都没听过,分别叫禹州新民生村镇银行、上蔡惠民村镇银行、柘城黄淮村镇银行,它们的最大股东都是许昌农商行。
虽然名气小,但是它们之前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推过不少高息存款,比如度小满金融、 360财富、滨海国金所、小米天星金融、携程金融等等,这几个平台都属于流量比较高的,所以买了存款的人不少。
4月18号,这三家银行突然暂停了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的服务,app和小程序都不能取现,一直到现在。
银行给出的说法是,有人利用银行线上渠道诈骗,他们已经向警方报案了,现在要冻结线上渠道,进行系统升级,升级时间不定,想取钱的可以到线下银行柜台取现金。
不过网上又有储户说,外地客户在柜台也没法取款。
所以事情到底怎样还不清楚,现在央行已经介入调查了,我先持观望态度,等官方的消息吧。
因为这事,很多人开始恐慌,担心网上存款不安全。
我觉得没必要过于忧虑。
第一,你要先确认自己买的是啥产品,是存款还是理财。
比如上面出事的银行,有一个叫「日薪月溢系列」的产品,销售时说是银行存款,而合同上也确实是这么写的:「这是一款个人人民币定期存款产品,期限5年,甲方可通过乙方提供的线上渠道进行交易」
如果是存款,就有存款保险条例的保护,50万以内保本保息,基本不会暴雷;而如果是理财,理论上存在本金亏损的可能性,因为它是净值型产品,有涨跌,盈亏自负。
第二,所有银行的存款,都受存款保险条例保护,包括村镇银行、民营银行等。
但凡带「银行」两字,都是正规的银行机构,无论它经营的好还是不好,它都是合法合规的,受银监会监管,有存款保险条例兜底。
所以无论你买啥银行的存款,在本金的安全性上,我觉得都没啥好担心的,唯一可能有的问题是,相比大银行,小银行的经营能力没那么好,更容易出幺蛾子,比如像开头说的三家村镇银行。
万一真出事了,要用上存款保险条例,虽然最终本金没事,但是拿回本金的这段时间里,少不了等待和拉扯,会搞得人心力憔悴。
第三,存款保险条例的落地,有国家保障。
由这三家村镇银行引发的讨论中,我看最多人质疑的一条是,存款保险条例是在银行破产清算后才会启动赔偿,换句话说,如果银行一直死皮赖脸不破产,那50万存款保证金制度是虚的。
这个说法其实不对。
存款保险基金,其实有两个用途,一是在银行破产后用于存款赔偿,二是在银行破产前,支持其他机构接盘,接收这家银行的资产、负债和存款。
比如说包商银行。
2019年5月,被中国人民银行和银保监接管;
2020年1月,在存款保险基金的协助下,由蒙商银行接盘。原先包商银行的存款,都由蒙商银行接手,没有一例违约。
2020年8月,包商银行才提出破产申请;
2020年11月,银保监同意破产;
2021年2月,包商银行正式破产。
在这整个过程中,有两点需要注意的是,
(1)当银行还不起存款时,会先由接手的银行来还,只有当接手的银行也还不了时,才会启动50万最高限额偿付。像蒙商银行,全部成功还款,就没启动50万最高限额偿付。
(2)另外,不是只有等这家银行破产了,才能启动50万偿付。条例说了,除了破产以外,当银行被存款保险基金接管/清算/或其他国务院批准的情况下,也能启动。而且多说一句,破产不是银行自己能决定的,当查出来资不抵债时,不想破也得破。
所以大家所说的,银行靠老赖不破产不还钱的情况,是不可能的,国家都盯着呢。
总而言之,大家没必要过于担心网上存款的安全性。
相比存款安全,我觉得更需要关注的是,你要搞清楚自己买的,到底是不是存款。
我在《》这篇文章里说过,现在真正保本保息的无风险产品,只有三种,国债,50万以内的存款(结构性存款也算,但是只保证本金,不保证利息),还有储蓄险。
除此以外的任何产品,我可以斩钉截铁的跟你说,不管是银行理财,还是纯债固收,不管收益是4%-5%,还是6%-7%,它们都是有风险的,区别只在于风险的高低。
比如说,理财产品一般会标明是净值型产品,并且划分等级,风险从低到高为「R1、R2、R3、R4、R5」,或者是「谨慎型、稳健型、平衡型、进取型和激进型」,越往后风险越高。
R1一般买国债货基等,本息较稳定;R2开始本金有亏损的可能,最近有些标R2的银行理财就亏损了。
假如没标等级,可以看它的持仓判断。
持仓通常有这三种,风险从低到高为:
1,流动性资产:比如货基,银行存款,逆回购协议等;
2,固定收益类资产:比如国债、地方债券、中央银行票据、金融债券、银行存款、大额存单、同业存单、债券回购、公司信用类债券、资产支持证券、可转债等;
3,权益类资产:普通股票、优先股等;
权益类资产的比例越高,产品风险就越高。
有些R3的银行理财产品,权益类资产比例0%-15%,跟固收+差不多了,这种收益就会明显的波动。
总而言之,不管是什么产品,不管叫什么名字,道理都是一样的,判断风险等级,看持仓就好。
ps.
近期保险产品汇总:
转给你第一个想到的人吧!
长按识别二维码,为自己保个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