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商推广可靠吗 失业待岗旅游人自救指南:如何做一个靠谱的微商?
新年伊始,新冠疫情突发。全国旅游人一夜之间,被“官宣”失业,哀鸿遍野,实乃“山川异域,待岗同命”。
行动是解决焦虑的最佳良药。旅游市场所受到的冲击注定无法在短期恢复,当待业已成为生活的常态,与其为不能控制的未来一直焦虑,不如采取一些实实在在的行动让自己忙起来。让生活变得有目标,每天无论收获多少,日子总能显得更充实、更有意义。
勤劳勇敢的旅游人,在短暂的收拾心情之后,重整旗鼓。各种花式带货,层出不穷,群魔乱舞。但结果却往往是“一顿操作猛如虎,算算收入二块五。”这种病急乱投医的现状,着实令人尴尬。
就此乱现象,笔者从商业与营销的角度做了一些思考。希望能对被迫“转行微商”自救的小伙伴们有一点启示。
关于如何选品?
不能碰的品类:与抗疫情相关的“医用物资”
这类所谓“紧俏”商品,要么是做“资金盘”的,买了一直不发货。要不就是对“新冠病毒”并无任何效用的“擦边球”商品。选择这个品类,在这个特定的时节,贩卖的其实是“焦虑”。
真正有用的“医用物资”,政府都手头紧,正规渠道根本不够抢,哪轮到找你来代理销售?
有些智商税,自己交了就好,权当做了公益。又何必再去坑人呢?
谨慎加入的渠道:花生日记、芬香等“代理”
且不说这类商品都是“大路货”,没有特别的竞争力。单是这种"分享赚,自够省"的模式,也就是所谓“社交电商”,这些年实在是被玩坏了。据不完全统计,目 前光“淘宝客”、“京东客”平台就有数万家,用户近3亿。低门槛注定低可信度、低收益。
这种模式主要的获利方是平台,那些所谓的日入上万的“导师”等大号,基本都是内部包装出来的噱头,其目的就是为了吸引并发展更多的下线。绝大多实际参与者的结果往往是:为了赚到那几毛几块的返佣,禁不住价格诱惑自己买一堆看着便宜,质量一般,实际基本不需要的东西。
这类平台,本质上贩卖的是“发财梦”。那些想着割别人韭菜的人,最终大多自己成了韭菜。
重点推荐的商品:有代表性的特色农副产品
跟上述情况相比,笔者认为这算是比较靠谱的“小生意”。首先,旅游的六要素为“吃、住、行、游、购、娱”,这类商品本就在我们专业的射程范围之内。过往的专业背景、职业身份可延续,当下的付出也可沉淀为未来专业领域的资源。
其次,我们熟悉相关产业链,甚至可以亲自参与生产、加工、采购等环节。不仅商品质量可控,而且凝结着个人的劳动价值,因此会更显得“诚意十足”。
再次,这种自产自销、不坑不骗的底气,决定了我们在这类“生意”上,能拥有更大的“定价权”,从而也就能保证一定的收益。
如何高质量的发朋友圈?
不能错过的两个高曝光率时间段
发送频次:每次发送至少三条
可以是三个单品,也可以是一个单品的三次不同角度的介绍(如:1、生产过程及质量可靠。2、销售情况火爆。3、真实的顾客好评反馈等)。
如果,暂时素材不够,那就先“重要的内容说三遍”。
同样的一系列内容,晚上发过之后,早上可以再发一次。但务必把之前已发送过的重复内容删除。毕竟朋友圈全是重复广告内容的人是非常不讨喜的,陌生人也敢不加你,好友想查找你之前发的某个商品信息也不容易。
如果将朋友圈比作我们的私人货架,特定时期重复出样可以,但要经常整理,不能杂乱。
如何保证内容质量?
从传播效率来看,视频>图文>纯文字>公众号文章或第三方连接
即使是转发公司或上级的统一文本素材,也要尽可能做一些二次加工。除了商品的宣传,还应至少能交待以下两个问题:
你为什么会突然发这种朋友圈(交待动因和动机,明确不是普通的转发,更不是被盗号)
商品跟你是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由你个人信用背书,卖的不是大路货)
在复制文本转发时,大概率会被折叠成一行显示。这种情况下被打开的机率并不高,会影响到达率。
解决方法:不要直接复制粘贴,自己手动书写,同时兼顾上述第2条原则。
在目前的微信版本中,朋友圈文字最多只能显示7行,超过7行,会被折叠只显示前5行。所以,重要内容尽可能在前5行表达。
如果有重要内容被折叠时,可以通过在图文下自己评论自己。一些共性的问题,也尽量通过评论自己回复,以保证所有人都能看到。在人气不足的情况下,自己刻意多次评论自己,也能营造出一种“热销”感。
如何提高销售成交率?
再高质量的内容,都会被淹没在大量的广告刷屏中,或者即使被看到也很容易被选择性忽视。所以,朋友圈的宣传旨在公开亮明身份,宣布私人小店开张,但成交的关键还在点对点沟通。
高效率的点对点沟通,一定是建立在真实的个人身份和社会关系之下的。提高成交率,关键要把握好以下两点:
尽可能选择更有效率的方式
从沟通效率看,以下方式由高到低:见面(疫情期间不建议)>视频电话>语音电话>文字讯息>发语音。
发语音沟通,仅限在不得已(比如开车等)的情况使用。这种语音信息,对方要挑合适的环境,投入更多的时间去收听。非常不友好,而且效率低。
进行好友分类,并针对性沟通
可直接强卖,并考虑在后期将此人群转化为代理,发挥其人脉帮忙推广和吸粉。此种情况下可直接以成本价销售,“卖人情”。甚至针对非常有潜力的对像,可免费先送他们一份。
要先有情感铺垫,如回忆共同经历,关心对方生活状况等,再找合适的机会,坦言自己的行业状态、目前处境,并进行商品推荐。
建议通过进一步挖掘社会关系进阶成前两类。已成交的销售,一定要跟进售后反馈,并通过这种沟通,增进情感和关系进阶,推动分享,最终实现老带新。
群发信息,一方面不够尊重,同时对方也更容易选择性无视。这种自降身价后仍得不到有效反馈的情况,在初期对自己的销售热情伤害极大。
首次销售不要为图省事,直接拉群发广告。这种沟通太唐突、低效。群存在的基础是所有成员要有共同的身份认同。后期在业务发展到一定规模、沉淀了大量活跃用户时,可考虑建立以“代理”、“秒杀”、“健康饮食”等相关特色主题的群。
面对销售结果的正确心态
失败是销售的常态,是大概率事件。
商品过、剩信息过载,做熟人生意无疑是当下最有效率的途径。然而即使是熟人,绝大多数情况也是无法成交的。要有坦然面对失败的平常心,更要有重头再来的信心和勇气。保险、保健品能卖掉,为啥水果、特产等农副产品卖不掉?
雷布斯说:“试错的成本并不高,而错过的成本非常高。”所谓而错过,就是指时间、资源等机会的浪费。问问自己:如果不能在最困难时变现,你积累那么多人脉干嘛?
优雅的和这个真实的世界相处。
关系够,可能会买,但不一定会帮你推广。关系不够可能都懒得搭理你。
买与不买,只是一次消费决策。帮与不帮推广,不只涉及对方与你的关系,更涉及对方与其外部人脉的关系。这些,不代表对你个人价值的否定,也不代表对你们关系的否定。
每个拒绝背后总会有一些不得已,当面拒绝一个熟人并不容易,所以对结果不必纠结。在这些拒绝与接纳的事件中,我们丢掉的只是一些自欺欺人的妄念,收获的将是一个更真实的社会关系。
努力做积极、正念的人。请真诚的,对购买的人说声:“谢谢你的信任和支持,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同时,也请真诚的,对没有买的人说声:“很抱歉,打扰了。”
祝每一位旅游同行,在失业待岗的日子里,都能收获满满,不负韶华!
PS:此号系统暂不支持留言,欢迎更多有想法的小伙伴在后台留言交流。
—THE END—
为激励更多同行,请点击“在看”或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