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黑提款审核不通过平台不给出款 莫让众筹黑产弄脏慈善
吴鹤臣众筹百万的闹剧,表面看是家属的问题,实际体现的是平台的漏洞。令人担忧的是,这个漏洞不光对他们一家人敞开,也对所有不具资格的求助者敞开,甚至对职业骗子敞开,只不过他们有点名气被曝光了,冰山一角之下,可能埋藏着庞大的黑产。
今日新京报《紧急呼叫》用亲身测试证实了我们的担忧,众筹竟然真的有代写煽情经历、提供虚假病历等全套黑产,淘宝交易,童叟无欺,也可选择单项服务。
患者家属提供草稿之后,训练有素的写手稍加润色,便成为一篇直击泪点的文案,其中不乏“年迈的老人、刻骨的疼痛、恨不得替他受苦、卖血卖肾都要挽救、孩子需要爸爸、多谢众好心人、来世做牛做马”等貌似真诚朴实的语言套路,足以斩获大量同情。
而假造病历方面更为触目惊心,医院票据、诊断书、检查报告都可以做,买家可以自行填写病情、医院、科室、处理意见等等信息。然后记者用这些买来的虚假材料在水滴筹、轻松筹等平台发起众筹,全都顺利通过了审核,并提示已经可以申请提现。测试人员在获得同事10元“捐款”完成验证之后,中止了相关项目。
平台漏洞测试结论已经显然,这不是个别的问题、偶然的问题,而是全行业通病。
淘宝买来的票据,其实验假不难,你拿这些玩意去报销医保试试,绝对通不过,还会把自己送入监狱。然而众筹平台居然畅通无阻。
测试表明,众筹平台所谓的严格审核,其实仅仅是形式审查,而非实质审核,只看资料有没有,根本不查真不真。随便借一个大医院的名头,P一堆公章、发票,众筹平台不跟医院去核实,就能申请提款,这简直就是造假者的天堂。
众筹平台并非无偿运行,是要提取手续费的,所以降低门槛、扩大流量,对于平台利益是正相关的。有些平台宣称0手续费,但是几百人的客服、运营、技术团队,不可能是学雷锋的。如果把明面的手续费变成了暗里的黑产收益,情况更恶劣。
目前众筹慈善平台热度这么高,是不正常的,它不应该是资本逐利的好选项,其中必然有着外人不知的猫腻。记者测试了几大著名平台,全都漏洞大开,可能并不是偶然的。
而对求助人的房产、车辆等财产信息,平台已经给出明确回答:没资格审核。唯一能审核的医院病历,又能够轻松造假通关,等于毫无真实性门槛可言,对无意的诈捐,和蓄意的骗子,都没有任何障碍。
可能对骗子还更有利一些。每天那么多求助项目,不是都能引发网友关注的,而被精心润色过的催泪文案,更容易通过社交媒体被推倒前排。所以最先最多拿到钱的,不是走投无路的患者,而是职业操作的骗子。
而平台方面,没有任何事后惩戒、信用处罚等措施,捐款就是一锤子买卖,连吴鹤臣这事儿闹这么大,也没说启动退还机制什么的。建立这些措施技术上并不很难,但就是没有,说明了什么,就是要放他们一马,管他泥沙俱下,有量就行。这已经偏离了慈善的初衷。
众筹慈善平台兴起之初,很多有识之士就不看好,现实正在逐渐证明这一点。在互联网江湖,众筹并不是一个名声很好的字眼,几乎所有的众筹平台,譬如电子产品、理财、股权等等,可以说都是骗局为主,那么挂上慈善二字,也好不到哪里去。
众筹这种模式,是面向广大陌生网友获取钱款,因为空间距离、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天生就埋藏着行骗的隐患,甚至行骗的基因。
慈善平台可能更适合行骗。普通的众筹新产品等等,投资者期待着回报,会形成一定程度的自动监督。而慈善就是单纯的奉献,网友不期待回报,也不会主动跟踪,人均额度也低,因此骗局很难被发觉。但是不代表网友发现受骗之后不会愤怒,每一次类似吴鹤臣的案例被曝光,都会引发强烈争议,一次次损伤着爱心者的感情。
而求助人方面也会形成逆淘汰效应。来自偏远山区的木讷农民,为求医吃尽千般苦,却写不出一句煽情的话,即便发起求助也会湮没在大海之中。老实忠厚的患者筹不到钱,花钱润色包装的机灵家属却能筹到钱。而一些本身高智商的群体,譬如深圳罗尔、吴鹤臣家属等等,本身就具备撰写感人文案,并利用社交资源迅速扩散运作的能力。
这样的群体,未必是故意行骗,但自身的精明和平台的漏洞,令他们发现了把网友当做提款机的捷径。自家坐拥高额财产,亲朋好友不乏富人,不卖资产不借债,却优先花的陌生人的钱去治病,这让真正的困难群体情何以堪。
花陌生人的钱,一锤子买卖,令他们无需直接面对愧疚,也没有任何信用的惩罚。这样的鸡贼模式会很快在具备一定智商和资源的群体中流行,而他们实际都达不到向众人伸手的标准。
不能说众筹平台没帮对过人,但是这样的逆淘汰模式,势必鱼龙混杂,真正需要帮助者比例越来越少,而诈捐的精明人和职业骗子越来越多,最后导致互联网慈善本身被涂上恶名,穷人给富人捐款,爱心者成了傻瓜,慢慢的网友不会再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