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任务的钱怎么提款不了 【震惊】全民传销,总统亲自下场!一个差点被传销毁了的国家!
传销最早起源于美国的庞氏骗局,后来在日本搞出了更大的声势,但真正把传销发挥到极致的国家却是今天要说的主角:阿尔巴尼亚。全民传销,连总统都下场参与。
提起阿尔巴尼亚,岁数大一点的人可能都知道,曾在毛泽东时代与我国十分交好,我国对其进行长时间、大量的无私援助,让他们过上幸福生活。可是,我国改革开放后便断绝了援助,让他们怨恨起来,把恩人当仇人、当敌人。
阿尔巴尼亚,位于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西南部。首都在地拉那。国土面积28748平方公里,人口288.6万。现已沦为欧洲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上也是没什么存在感的小国。
然而,在1997年,阿尔巴尼亚因传销而爆发了一场内战,大吸全世界的眼球。那么,阿尔巴尼亚是怎样由传销而引发内战的呢?
全民开启传销模式,经济彻底崩溃
1994年末,阿尔巴尼亚三大国有银行的坏账占总贷款金额的50%,几乎到了倒闭的边缘。一时间,阿尔巴尼亚国内流通性的紧缺引发了普遍焦虑。
为了能够吸引民间资金投入到国家建设中,阿尔巴尼亚在1992年贝里沙总统上台的时候,放开了民间的金融借贷的管控,而这个具有法律漏洞的政策,使很多不法分子开始借用各种公司的名义,向普通民众融资,并许诺了高额的回报,有的回报率甚至是高达20%-30%的月息。在这种高息诱惑的误导下,民间的大量资金流入了各种所谓的投资公司。
一些人借机搞起了地下钱庄,通过高息揽储来发财。当时的邻国南斯拉夫陷入内战,受到国际社会的封锁和制裁,大量的物质需求都需要靠走私来解决。阿尔巴尼亚抓住了这个机遇,用集资来的钱倒买倒卖,好好地敲了一笔邻居的竹杠。
为了不让此前的金融公司崩盘,在国家的默许下,全国超过100家公司上演了疯狂的表演,月息最高时竟然达到44%!全国一半人口的全副身家都投在了排名前八的公司里。
有些人甚至是将房子卖掉,以求能够获得更高的回报率。这种不正常的金融现象,本来是政府应该大力管控和治理的,但在处于政治转型期的贝里沙政府对此疯狂的行为却视而不见,甚至是默认支持。结果,阿尔巴尼亚全国大约有100万人参与到这个巨大的庞氏骗局中,积累的资金额更是占到了国民生产总值了30%左右,严重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为了不让自己爆雷,公司鼓动民众拉更多的人入股,金字塔式的传销,击鼓传花的“庞氏骗局”,这一切都在以国家的名义在阿尔巴尼亚上演。所有人都疯狂了,没人考虑没有实体经济支撑的承诺将如何兑现,大家都等着空手套白狼,一夜暴富。
1996年,这颗定时炸弹终于爆发了,投资机构无法兑现承诺,他们要么跑路,要么宣告破产。而大量被洗劫一空的普通民众,开始向政府求救,但贝里沙政府此时却将民众的诉求置之不理,无奈的民众开始走上街头,他们举行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活动,但均遭到贝里沙政府的强力镇压。
1997年1月,随着两家最大的金融传销公司宣告破产,席卷阿尔巴尼亚全国的挤兑风潮出现了。大批公司卷钱跑路,无数国民一贫如洗。
为什么会形成全民传销,总统为什么还支持?
1992年,阿尔巴尼亚民主党上台执政,终结了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后改为社会党)长达近半个世纪的统治,前劳动党领导人霍查的私人医生贝里沙出任总统。
贝里沙执政后,采取迅速向西方靠拢的政策,大力开展经济改革,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改革初期成绩显著,1993年到1995年,阿尔巴尼亚GDP年均增速在10%左右。然而好景不长,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计划经济时期的银行,放贷的对象主要是大型国有企业,而处在经济转型期的这些企业经营状况都不好,给银行造成了大量的坏账。钱收不回来,银行无法给民营企业放贷,造成所有企业资金短缺。虽然国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国家经济赤字居高不下的状况和企业情况都没有得到改善。
到了1994年末,三大国有银行的坏账占总贷款金额的50%,几乎濒临倒闭。为了防止银行倒闭政府提高贷款审批标准的同时还采用银行贷款配额制的政策,就是对审核合格的贷款,银行也只发放贷款申请数额的45%。这样保住了银行,却让企业缺钱的状况愈加严重。可以说,当时的阿尔巴尼亚市场上到处都是没有钱。
这时一些头脑灵活的人看准商机,开办起“地下银行”的贸易公司,就是用高利率来吸引客户存款,把筹集到的资金用于贷款和经营。起初,这些公司的存款利率处于合理区间,而且确实缓解了国内企业的资金需求压力,因此政府给予了一定的鼓励和扶持。
但随着募资公司及其所筹集资金不断的增加,一些企业开始把资金从实体经济放贷转移到外汇、地产等来钱更快的投机项目,有的甚至不惜触犯法律,把资金用于偷渡、贩毒及走私活动。
这样一来,需要的资金量越来越大。为了筹集更多的资金,这些公司开始采用金字塔式集资,通过提高收益率来吸引新储户,以借新还旧的方式维持公司运转。这就是阿尔巴尼亚传销的开端。
为了把百姓中存在的潜力都挖出来,各大融资公司开始进行竞争,除提升收益率以外,还在新闻媒体上发广告,大肆渲染快速致富。一些大公司还请政府官员出面为公司项目代言宣传,以提高公信力。
这种恶性竞争和金字塔式的集资方式,所带来的丰厚利润让所有人眼红,所以集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市场已经开始走向畸形。
为了控制这种畸形,1995年2月,政府颁布了“除银行外的任何企业及个人均无权接收家庭户的活期存款及一年期以下的定期存款”的法令。但这一法令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因为很多政府官员都已参与其中,谁愿意断掉自己的财路?
1996年,全国共有近100家金字塔式集资公司,其中有八家公司最大。据统计,截止1996年12月,这八家公司的负债总额高达12亿美元,是阿尔巴尼亚当年GDP的64%。全国有超过一半的人都把钱存入到这八家企业中。至此,阿尔巴尼亚成为名副其实的“传销之国”。
一时间,阿尔巴尼亚人把这些集资公司看成是印钱的机器。只要把钱存在公司,房子、车子、票子、妹子就会从天而降,就能过上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奢侈生活。以至于在当时,人们认为投的越多,挣的也就越多。不少农民甚至停止农活,变卖了牲畜,抵押土地和房子来换取现金存入公司。
但是这种局势,怎能经受住时间和国际局势变化的考验?1995年12月,联合国暂停执行对南联盟的经济制裁,致使之前依靠走私发大财的集资公司的资金周转不开。而国民对1996年的全国大选心存忧虑,群众为躲避风险都纷纷选择提现。
提现风潮来袭,使不少集资公司的资金来源开始面临危机。为了留住储户,各家公司唯有走提高利率这个独木桥,到了1996年10月份,有的公司甚至开出了44%的逆天月利率。夸张的收益率把整个国家推向了最后的疯狂,又让不少人做着一夜暴富的梦,变卖土地和房屋,把钱送入集资公司。
然而,建立在超高利率上的繁荣,没有实体经济增长的支持,怎能维持几何,最后泡沫必将破灭。1997年1月,先有两家大公司宣布破产,至此危机全面肆虐,挤兑风潮全国爆发。危机之下,大批公司纷纷选择卷包会,卷款跑路。致使很多阿尔巴尼亚人转瞬之间一贫如洗。一时间愤怒的储户走上街头,全国各大城市出现抗议人群,要求政府赔偿损失,局部地区甚至出现了暴乱。
面对危机,政府采取了控制企业在央行日提款上限限定为3000万列克(约30万美元),同时冻结了一批公司的账户来防止资金流出国外等一系列措施。但受到控制处理的是那些没有后台的公司,关系硬的公司一如往常,在如此紧张局势这下,仍然在电视上播放广告。
政府的无能激怒了群众,示威持续升级,不少地区甚至爆发了武装冲突。而冲突最为激烈是在社会党占优势的南部地区。因为在民主党执政后,社会党的官员被边缘化。为了挽回政治影响,积极发动群众示威,并将武器库的位置透露给了游行负责人。1997年2月26日,在第二大港口城市发罗拉,游行队伍抢夺了武器库,大批武器落入群众手中,全城陷入了无政府状态。
为了控制局势,贝里沙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并派部队前往发罗拉平息动乱。可士兵们中的不少人也是骗局的受害者,他们的亲人有的就在示威队伍中。为此,不少士兵选择逃走,有的甚至带着武器加入到示威队伍中。一时间,全国各地示威者纷纷涌向地那拉。
3月12日,首都地那拉的示威者占领了一座位于郊外的军营,之后全城陷入混乱与内战。一些不法分子趁机作乱,监狱、银行和政府等都成了攻击的目标,全国彻底失去控制。国防部长临阵脱逃,而贝里沙总统乘船逃到亚得里亚海进行遥控指挥。
这时阿尔巴尼亚的局势引起了其他国家的注意。经联合国授权,由意大利、希腊、土耳其等8国组成维和部队开展代号为“黎明行动”的救援任务,6000名各国军人协助阿尔巴尼亚当地政府保卫了重要部门并维持局势稳定。
在欧洲各国的联合调停下,于1997年6月29日,举行新的议会选举。最终以社会党为主的政党联盟大获全胜,民主党丢掉了执政党的位子。总统贝里沙下台。至此,为期近3个月的内战总算初步落下帷幕。
但这场持续数年的全国性传销已经使阿尔巴尼亚元气大伤,不仅给国民情感上带来了无法弥合的伤口,更使整个国民经济处于面临崩溃的局面。从1997年到现在,阿尔巴尼亚的经济发展十分的缓慢,在2019年的时候,他们的GDP才接近150亿美元。是实实在在的欧洲第一穷国。
这场由传销引发的危机,给阿尔巴尼亚的经济造成的影响至今尚未消除。流到社会上的大批军火,不仅使国内无法安定,也给整个欧洲带来了动荡。
看来,传销不仅毁家也误国。这一点在阿尔巴尼亚得到了淋漓尽致地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