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地摊可以吗 今天出门摆地摊了。
看着人来人往的广场,大人小孩、男男女女,感受着别人的目光,说不胆怯是假的,感觉真的很不好意思。尤其是同龄人,眼神中混杂着的猜测、好奇、打量。因为这是一个新建起来的广场,傍晚很多人来这里散步,很热闹,但也是真的有被“吓”到。
我的“装备”就只有我妈购物的小推车加上一节小板凳。刚开始仍然是低着头,躲避着人群,我甚至改变主意想要我弟留下来陪我,但ta觉得无聊就回家了。没办法,我挪到一个停车场的前面,把东西陈列出来,然后低头假装玩手机,哈哈。最后剪了一个视频让“猴哥”帮我吆喝。成本56,今天收获24块,哈哈。当然还没卖完。
为什么要摆地摊呢?
1.因为我对好多东西好奇,别人和我讲一个故事和我自己在故事之中体验,是不一样的。我自己经历过,就会更真实,以及,我会有自己的想法,会构建我自己的世界观。是我自己构建的我的世界观。
2.我在线上以及家里做的事情,是存量,我想有新的增量。比如,定投基金短时间内不需要我管,线上店铺也是。而且,一些事情重复久了就会觉得枯燥,比如剪辑和英语,emmm,好吧,这两者可能不是重复的问题,是运用场景的问题(看了值得我好好思考一下,怎样才能有比较适合的运用场景了,大家有什么推荐的吗?感谢!)
3.我看了很多书,一直在看书,太抽象了,大量的观点和认知往脑子里塞,作者说的很有道理,但我找不到场景去匹配,很烦躁。太过“充实”,就没办法精细化研究,也会空虚,而且这种空虚比什么都不做更难受,什么都不做的时候至少颓废的明明白白,但这种过度的充实就是想学但啥也学不到,忙忙碌碌的消耗时间和精力,很讨厌这种。所以想走出去,近距离接触人间烟火,以摆地摊的形式,感受一下这个世界。
4.想赚钱,用这些试错定投和基金选择,还有补充大学生活费。一天花一两个两三个小时,还行,反正我现在还没办法做到让我的每个小时都有效率。摆地摊还可以让我当当销售,感受一下为什么这么多厉害的人都推荐尝试。大学生赚钱一般都是应聘暑假工,但,我不太看好这个,因为现在准大二,选不到什么有成长性的工作,完成任务,拿到薪水,感觉就是一锤子买卖,我看不到本质的逻辑。但我没有当过暑假工,也许我的观点仍然存在偏颇。
今天的收获:
1.第一次直观深刻的感受到广场舞大妈们,真的真的很勇敢,我支起一个小摊子,她们就在我前面不远处,很闹腾的音乐,很沉浸的人群。他们好像一点都不害怕,不觉得尴尬。只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多好啊。成年人普遍都这样吗?我想起辜鸿铭说中国人是温良的,今天问路公交站的时候,铺子前的销售人员,回答完之后,她说“现在过去很热,你在这里躲一下凉”说是对陌生人很纯粹的善意好像不太准确,就是你可以感觉得到她把你当自己人一样,没有那种陌生的疏离感,广场那里摆摊子的人也是。反正在我今天看到的、感受得到成年人身上,我看的了他们对别人的包容,不是像外国人一样直白的眼神赞许,甚至直接上前鼓励,我们更像是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不过度关注也不干扰。也许,因为包容别人,大家都这样,于是他们都做自己。
2.不知道为什么,在这个视角看别人的家庭(主要指家长和小孩)就莫名觉得,这些父母很爱他们的孩子。为什么呢?可能是感受到无论小孩子跑跑跳跳到哪里,他们父母的余光就跟到哪里,反正注意力一定有一部分在他们身上。还有,看上去健健康康的孩子,他的父母可以非常准确的说出孩子现在是感冒的,或者已经吃了很杂的东西了。我觉得不可思议。
3.晚上十点多吧,我父母来找我了,再有些昏暗的灯光下,我知道他们就在不远处,那一刻有种朱自清的《背影》里那种感觉。我小时候留守,放假会被接到城里,但我真正的成长相关是上学时期,因为这是当时主要的社交圈。但有些东西隔几天就说不清楚了,也不知道该怎么说,只是情绪无法消散,于是愈发沉默。一直到初中我都在乡下,高中考进城里,一个星期放假三小时,因为相隔大约6.8公里,坐公交车的话,见面一小时。现在大学了,从云南考到福建。但,怎么说呢,今天晚上,看到他们的那一刻,就是这种不打扰的陪伴,让我感觉他们爱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