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网络波动不可以提款 全球金融变革的中国力量
“2016央视财经论坛·香港”24日在港举行,论坛主题为“全球金融治理的中国力量”,来自香港与内地的金融界人士、专家学者及企业家代表等逾200人出席了论坛。本届论坛由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和大公报联合主办。
嘉宾围绕“全球金融变革的中国力量”这一主题,对未来全球金融业发展及投资方向进行了探讨。
香港财政司司长曾俊华:
我很高兴再次出席由中央电视台和《大公报》联合主办的财经论坛,是我连续第四年出席这个汇聚香港和内地金融财经专家的高层次交流盛事。
今年论坛的主题是“全球金融治理的新动能”。我感到非常荣幸有机会和大家谈谈香港作为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在全球金融治理和国家金融改革两方面,可以担当的角色。
环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
自从二〇〇八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环球经济复苏的进展是缓慢而不平均。除了美国的经济表现较好,欧元区部分经济体继续受到高失业率和高债务问题的困扰,增长疲弱;而日本的经济更加是乏善可陈。
今年年初内地股市出现波动,令外界一度关注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趋势。英国在六月公投决定脱欧,今个月初美国总统选举的结果,以及关于美国联储局在十二月加息的各种言论,都为金融市场带来不少波动。
在可见的未来,环球经济仍然会受到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影响,这个情况可以说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新常态”。例如,候任美国总统特朗普的经济政策方针仍然未明朗,他的经济金融班子亦未揭晓;美国联储局即使在十二月决定加息,以后的步伐和幅度仍然有变数。全球主要央行货币政策背道而驰的情况,恐怕尚会持续一段时间,可能加剧资金流向和汇率的波动。
在欧洲方面,英国脱欧的谈判过程将会非常漫长,也会带来长期的不确定性。下月初意大利的宪法改革公投,以至明年举行的法国和德国大选,亦会令到国际市场关注倾向民粹主义的“疑欧派”会否得势,令欧洲局势出现相当大的变数。加上欧洲的难民问题和世界多处紧张的地缘政治局势,也会为全球金融市场带来波动。
全球金融治理的工作
面对环球经济的各种风险,加强全球金融治理已经成为国际合作的重要议题。国家在今年担任G20主席国的其中一项重要建树,就是重新启动了“国际金融架构工作组”的工作,跟G20的成员联手在多方面推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改革,优化金融的治理。
我今年九月也是以中国代表团成员的身分,参加了在杭州举行的G20领导人峰会。会议上各国领导人同意建立一个更稳定、更有韧性的国际金融架构,增强世界经济对抗风险和预防危机发生的能力,令环球金融市场可以保持稳定;金融系统可以更加有效地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带动经济的复苏。
大家都知道,香港是一个外向的小型经济体,无可避免会受到外围市场波动的冲击。我们在过去数十年经历多次大大小小的风浪,最终都能够克服,这实在是有赖我们成熟的金融体系和完善的监管制度。所以,我们特别关注,也特别支持有关加强国际金融体系稳定的工作。
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坚持对市场进行严谨和公平的规管,审慎评估各种财金业务的风险。我们在硬件方面的市场基建,以及在软件方面的监管和人才,都拥有国际优势。这些优势有助我们应对金融市场的波动。因此特区政府一直参照国际的标准,不断改进香港的金融体制。
香港是“金融稳定理事会”( Board)的成员,一直积极参与国际上改善金融监管框架的讨论,并致力落实最新的监管要求,包括《巴塞尔协定三》(Basel III)所订立的监管框架,以及有关场外衍生工具市场的改革。
在政府的推动之下,香港的立法会在今年六月正式通过设立一个符合国际标准的“金融机构处置机制”( for ),令我们一旦遇上重要金融机构不能持续经营时,可以维持金融机构的关键功能,减少对整体金融系统的冲击。
香港证监会的行政总裁欧达礼 Alder早前获选担任“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理事会的主席。这个理事会由全球三十多家主要证券监管机构组成,负责制订相关的国际标准。这个任命说明我们的金融系统备受国际认同,也显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香港︰连接内地和国际的金融市场
各位朋友,香港除了是国际金融中心,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制造国和第一大贸易国。国家经济增长近年虽然有所放缓,但是仍然可以贡献全球经济增长的四分之一,一直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香港拥有背靠祖国的巨大优势,在过去的三十多年,凭藉国家经济改革开放的契机,各项专业服务的需求急速增加,我们把握机会,发展成为国际的商贸、金融和航运中心。
另一方面,香港一直是内地最大的直接投资者,体现在国内大部分省市之中。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香港的企业家将生产技术、资金和管理人才引入内地,推动内地制造业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
由过去到现在,香港一直是内地连接世界市场的重要桥梁,把外资“引进来”和协助内地企业“走出去”的最佳门户。不少海外企业和投资者透过在香港的办事处投资内地业务,内地许多企业也在透过在香港上市集资。香港金融市场的监管和规范,有助提升这些企业的管治水平,令他们更容易跟全球市场接轨,进军国际市场。
香港的自由市场和成熟的监管制度,也提供了“试验田”和“防火墙”两项重要的功能,为国家提供了一个可以控制风险的测试平台,逐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透过“沪港通”、“基金互认”,以及即将推出的“深港通”等互联互通措施,我们为国际投资者提供独有的双向投资平台,协助国家推动资本市场的开放,跟国际接轨。
在国家的支持之下,香港在过去十年发展成为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的枢纽,拥有全球最大的资金池,并提供多元化的人民币融资、结算、风险管理和资产管理的业务。虽然近期基于不同的理由本港人民币存款总额有所下降,但长远来说,香港在这方面的机遇仍然是极为巨大的。
人民币刚于上月初加入IMF的SDR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里程碑。在未来,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储备和定价方面将被更广泛应用,人民币的跨境流通将会增加,而资本账开放亦会促进在岸和离岸人民币的资金融通。香港具备充分的条件,为各地的企业提供一站式的人民币服务。
另一方面,随着国家“一带一路”策略的推展,沿线地区的企业和投资者,可以利用香港的商业网络、融资平台和专业服务,进军内地和国际市场。
基建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环节。我在今年度的《财政预算案》中宣布在香港金管局下成立“基建融资促进办公室”(IFFO),作为分享资讯和经验的平台,促进“一带一路”的基建投资和融资。“基建办”已经有超过五十间来自中国内地、香港和海外的合作伙伴,包括商业银行、公共事业,以及包括丝路基金在内的投资机构。
亚洲的新兴市场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基建发展的需求非常巨大;而另一方面,来自各地的资金也会透过我们国际金融中心的网络,寻找合适的投资机会。基建办的成立正好让香港发挥独有的桥梁角色,引导资金投向具有回报价值的项目,填补基建项目的“资金缺口”,带动亚洲和“一带一路”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
结语
各位,中央政府在“十三五”规划中的《港澳专章》明确表示,支持提升香港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和功能。我感谢中央政府对香港的经济发展一直以来的大力支持。
内地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功由投资拉动改变为消费带动,这令到内地对服务业的需求上升,为香港这类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体创造更大的商机。
国家和香港的关系密不可分,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将会为香港提供不可多得的机遇。我深信香港可以继续保持我们自由开放的独特优势,在国家深化改革和开放资本市场的过程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协助国家推动改革,为我们国家和我们民族的未来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董事长姜在忠:
作为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一年一度重磅打造的品牌,今年的央视财经论坛是央视与大公报的第七次携手合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积累,央视财经论坛已经成为连接香港与内地,讨论问题与分享智识的开放平台,影响力不断扩大。
今年论坛的主题是“全球金融变革的中国力量”,这个主题深刻且意义重大。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资源配置的枢纽,其对一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巨大。而今,全球金融又正处于一个快速变革时代。随着新兴互联网与科技产业的高速发展,金融科技产业蓬勃发展,金融创新步伐大大加快。同时,随着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经济、金融发展差异的不断累积,全球金融版图发生了裂变和重新组合,金融力量此消彼长。
姜在忠指出,全球金融变革中,中国的力量已经不容忽视。大家有目共睹,中国金融业发展迅猛,中国在世界金融版图中的角色与地位越来越重要:人民币正式加入SDR货币篮子、人民币国际化不断推进、亚投行逐步进入业务实操等等,中国已经越来越融入全球金融市场,并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和影响。
各界均有共识,金融是把双刃剑,其功能发挥得当,能够有效促进经济社会的更快进步和发展,但若发挥不当,则将对一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造成灾难性冲击。因此,对金融的有效管理也是各国宏观管理的重要任务。而金融的快速变革、金融创新的层出不穷,加上地缘政治风险、大国经济政策调整、重大政治事件等因素影响,全球市场黑天鹅事件时有发生,金融市场经常动荡不安,各国金融管理面临着越来越艰巨的挑战。
“在金融管理方面,中国面临的挑战并不比其他国家轻松。在全球金融变革中,随着中国力量越来越强大,金融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一方面,近些年中国金融业发展迅猛,各种金融创新手段和产品同样层出不穷,金融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渠道和程度与以往大为不同;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和金融力量的不断增强,中国经济和金融更加融入到全球市场中去,中国金融力量对全球市场影响越来越大的同时,全球市场对中国市场的影响也越来越直接。”姜在忠表示。
面对全球金融变革带来的挑战,需要各国金融监管体制和监管手段的改进和创新,更需要各国金融监管的有效协调和配合。对中国而言,我们需要对目前的金融监管体制做出改革,监管水平需要有更多的提高。
姜在忠最后指出,香港,作为连通内地与世界两个金融市场的桥梁,同时也是最大的人民币离岸中心,是中国金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近些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沪港通、深港通等产品不断丰富,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优势将得到更好的体现和发挥。随着中国力量在全球金融版图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我们期待,也相信香港有机会更多地参与进去,并发挥重要作用。金融管理方面,香港过去几十年发展所积累经验,特别是在金融市场监管和治理方面的经验,也能够提供很多有益借鉴。
央视财经频道总监助理陈红兵:论坛在香港举办7年来,受到了香港金融界的专家朋友的支持。面对两地金融局势,他总结了三点感受。他指,金融和产业的结合特别重要,如何能把金融导向引导至拥抱实业的路上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讨论议题。
金融应给产业赋予能量,要给产业一些指挥。他举例, 大陆有一家做金融的公司提供提供监理服务,这家公司在设计整个方案时会赋予方案能量,还创造了一个专有名词叫“赋能兼备”,就是会将客户原本的产业做得更多,带去更多资源和观念,不单至于金钱的效益。
他提出,金融行业需要建立信用体系。“金融核心不管是证券还是银行,核心就是信用,信用可以做好需要信用生态,不是个别企业努力就可以做好,信用生态最有效的就是要脚踏实地、从长计议。”
刚毅(集团)有限公司主席、港区全国人大代表王敏刚:
央视财经论坛这几年办得很好,已经好成熟,但个人希望有更多的台上和台下的互动时间。
王敏刚强调,虽然世界经济正面临很多转变,但他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仍然很乐观,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家一直稳中求进,经济增长虽然放缓,但这个情况是合理的,中国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将推动世界经济格局转变。
香港中国旅行社荣誉董事长、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卢瑞安:
论坛内容很丰富,质量很高,围绕的话题都是大家关心的热点,例如整个世界金融的变化、中国的改革和人民币走势、美国大选后的经济形势等,具有很大的针对性。他又说,香港本身是一个很小的经济体,而内地是一个巨大的市场,香港应该抓住国家发展的机遇,希望社会不要再政治化。
中银香港信托有限公司董事长、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吴亮星:论坛的内容具有指标性和引导性,台上专家对国际金融市场和形势进行了分析及预测,有助内地有关机构定下发展策略。另一方面,论坛在香港举办,亦别具意义,因为香港是连接内地和国际的桥梁,而国家正进行“一带一路”的发展,论坛有助外国投资者了解国家的发展情况。
厂商会会长、全国政协委员李秀恒:自己参加央视财经论坛已经好几年,觉得活动是越办越好,从专家的发言可了解到国际经济的最新形势,以及国家一直支持香港的发展,例如香港即将迎来“深港通”。
他希望香港的年轻人能够开阔眼光,放眼国内以及国际,因为现在内地市场非常广大,给年轻人很多发展的空间,加上世界经济正由传统模式转向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相信年轻人在创新科技方面比上一代的人更有优势。
“央视财经论坛”是大公报与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联合推出的年度重要活动,今年是连续第七年在港举办。过去六年,论坛分别就“领军者问答中国经济”、“人民币国际化”、“回归实体经济——实业的质量”、“启动转型升级的力量”、“中国金融改革的机遇与挑战”及“世界经济新格局下的金融关系”等主题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