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什么投资赚钱 劳动造富到投资造富 要具备哪些“投资基因”
投资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优秀的投资者不在于获取多少消息,而在于对任何消息、任何事件都可以用专业的投资思维去处理。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3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薪酬数据:2023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元,比上年增加6669元,名义增长5.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5%。2023年,全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68340元,比上年增加3103元,名义增长4.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5%。
全国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逐年提高。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钱包越来越大,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越来越高。而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巨变,我们也进入了一个财富巨变的时代。这种变化既让人心潮澎湃,也让人百感焦虑。
因为在这样充满机会与风险的时代,选择赛道貌似比努力更重要。
1776年,一个不寻常的年份。很多人会说这一年最重要的是美国人发表了《独立宣言》,但从一个经济学者的角度来看,这一年最重要的是亚当·斯密出版了《国民财富论》,正式开创了现代经济学。在过去的200多年里,经济学家前仆后继的求索,无非是在思考斯密留下的问题:财富到底是如何决定的,我们到底该如何让财富增长。
从劳动造富到投资造富
财富的变化不是无形的,而是渗透在我们每一天的生活当中。从雪花膏到雪花秀,从奥拓到奥迪,从海马到宝马,中国人民在过去十几年完成了摧枯拉朽般的消费升级。但随着消费一起升级的,是这片土地上的焦虑。
货币宽松虽然推高了工资,但却无法让人安心。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财富焦虑?
本质上是财富的逻辑变了。
财富的收入结构变了,以前主要是工资性收入,未来主要是投资性收入。
大部分中国人四十多年前还没太多积蓄,只能靠工资性收入,大家关注的是一年赚多少新钱,现在逐渐有了积蓄,投资性收入就变的越来越重要,人们更关注过去的老钱能生多少新钱。
财富的支出结构变了,以前主要是消费性支出,未来主要是投资性支出。
经济学中有一个概念叫恩格尔系数,指的是基本的食品消费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重,中国的恩格尔系数已经降到30%以下,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在解决温饱之后,人们的大部分收入需要去做广义的投资性选择。如果你有2000块,你是提前换点美元为出国旅行做准备,还是买一瓶茅台酒等待升值?如果你有20万,你是在大城市租几年房子,还是借钱在老家买套房子?
投资在生活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这也意味着通过投资改变人生轨迹的几率也越来越大。当然,这种改变既有可能向上提升,也有可能向下沉沦。
因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机会和风险将从身边闪过,如何用合理的投资方法去管理好自己的财富成为大多数人需要考虑的常态问题。
从散户化理财到机构化投资
如何才能做出一个理性的选择?唯一的方法是建立独立专业的投资体系。
巴菲特曾经说过一句话,假如你有大量的内部消息,一年之内你就会一文不名。就是说如果你老是依赖内部消息,而不去独立思考,早晚会全部亏掉。
投资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优秀的投资者不在于获取多少消息,而在于对任何消息、任何事件都可以用专业的投资思维去处理。
专业投资机构一般都拥有如下优质基因:
第一个基因是控制风险
投资的核心技术不是追求收益,而是如何控制风险,成功的投资者一定是优秀的风险管理者。
风险管理的核心就两个:一是在事前留好安全边际,二是在事后及时止损。
美国共同基金之父罗伊·纽伯格之所以能连续68年不亏损,就是因为他在投资中严格执行10%的止损原则,这让他成功避开了历次股灾,包括1929年和1987年的两次世纪大股灾。
第二个基因是把握机会
查理·芒格说过,如果你从我们的投资决策里剔除掉最好的那15个,我们的表现其实非常一般。
翻开大师们的投资历史,并不是他们百发百中,只不过把握住了几个关键机会,一战成名。在生活中也是一样,10%的选择可能会决定90%的人生,关键时刻要一鼓作气。
第三个基因是处变不惊
投资过程必然充满诱惑。本杰明·格雷厄姆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牛市是普通投资者亏损的主要原因。”
因为每当牛市的时候,很多投资者就禁不住诱惑,盲目追涨,最后被套在山顶上。
第四个基因是坚持耐心
巴菲特很早就开始赚钱,但他99%的财富来源于50岁以后,中间也经历过很多像乐购这样失败的投资案例,但他始终没有放弃,直到80多岁还在不断学习。
第五个基因是自我修复
美国对冲基金教父达利奥说我们要做一个“专业的犯错者”,每个人都会犯错,但什么叫专业呢?就是能不断地从错误中反思,保证不犯同样的错误。
投资世界是最公平的地方,你如果做对了,可以获得收益,但如果你做错了,一定会受到损失,这其实是一种市场化的纠错机制,可以让你更有效地学会修正自己的错误。
投资本质上是一种不断突破自我、提升自我的修行,而专注于投资回报的专业投资机构,更懂得用长期大概率获胜的投资方法,来换取收益的空间,为投资者带来长期、持续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