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藏分提不了现 北京保利2022春拍丨宋韵——领先一千年的审美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
“宋朝是最适合人类生活的朝代,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期,南北两宋前后三百多年以来,虽军力积弱,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社会生活气象万千、文艺蔚起,昌运盛世。宋人在唐、五代的审美基础上延续、突破和创新,最终形成了素雅清淡、简洁质朴的生活美学观念。论及宋代文人雅士的精神生活和审美的品位,无不令现代人向往。焚香、点茶、品字、赏画、诵经、论道等等,给人呈现的是一种“诗情画意”的韵味,平和而优雅,含蓄而蕴藉。“宋韵文化”有着无与伦比的魅力,令人心向往之。
宋代因为政府重视文化教育,所以雕版印刷业更是发展到了黄金时期。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大都从事过印书,民间书作坊更是遍及南北各地。北宋杭州太守苏东坡曾在《李氏山房藏书记》中言:“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至如此。”这段话略可窥见当时书籍之普及,刻书之兴盛,出版业尤其繁荣。但是宋版书传至今日,却极为罕见,可谓是凤毛麟角。宋版书不仅具有文献价值、文物价值,还蕴含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其纸墨考究、装帧大气、刊刻精美、勘校严谨、开卷生香,完全是一件至善至美的艺术作品。
正因对宋版的追求,明清时期翻刻宋善的事业络绎不绝。直至民国,雕版工艺发展到一定高度,一些宋版已成孤本,影宋成为有实力的藏书家不惜工本的身份追求。正是因为他们的复刻,使得我们今天还得以见到宋版中“无上神品”。
时隔千年,我们无法想到是什么力量使得宋代创造出那样高超的审美雅致,以至于影响到现在的我们去寻找与追求。不喧不哗不表现,是宋人的静气。极简蕴含着哲学,才能穿越时空,从千年前来到这里,从纸上跃然网络信息之间。
Lot 0009 窦氏联珠集不分卷(蝴蝶装)
民國間劉氏嘉業堂影印宋刻本
1函1册 纸本 33.3 × 19.4 cm.
提要:《窦氏联珠集》宋刻本,民国间蒋汝藻密韵楼有影宋刻,婉妙绝伦,然与宋椠面貌相去甚远。此刘承干嘉业堂影宋本,由于使用 摄影术,故与宋刻无异,充分反应出宋本原貌。通常所见,皆为线装本。此本采用宋时装帧——蝴蝶装,极为难得。黄裳先生在《来燕榭书跋》中谈到董康影明如隐堂本《洛阳伽蓝记》,曾买到董康以蝴蝶装赠送周叔弢本,仅仅过了三十年便已散为零叶。称此本“卷端有丁巳(1917)十一月我病手书三行,云此蝶装出于厂肆文德堂老韦之手,虽装治不精,亦姑识之,以存装工姓名。恐再过十年更无人能知蝶装之义。即此不精之装,容可再得乎?”由此可见蝴蝶装之难得。
Lot 0010 周礼疏五十卷
民国九年(1920)董康诵芬室珂罗版影印宋两浙东路茶盐司本
(唐)贾公彦著 2函20册 罗纹纸本 32.5 × 21.6 cm.
提要:《周礼疏》原本体例与《五经正义》、贾著《仪礼疏》一样,为摘字本。即将所要疏证的经文和郑注列出来,再加以疏证。故而经文及郑注不全。世称“单疏本”。单疏本在两宋曾由政府校勘付印,但今已不存。南宋初年,两浙东路茶盐司将《周礼疏》补全经文及郑注,与《周易正义》《尚书正义》一起刊刻,世称“注疏本”,因其行款为半叶八行,又称“八行注疏本”。此后,建阳书坊在八行本基础上再在相应位置插入陆德明《经典释文》的相关内容,成“附释文注疏本”。并将原先的五十卷缩改成四十二卷,遂成定制。十行本问世之后,单疏本、八行注疏本均废而不行。由于单疏本依然不存,两浙茶盐司八行本为存世最古版本,且为此后一切版本底本,文字上胜处极多,故《周礼疏》推此本最善。由于宋本之美深入人心,故后世藏家亦重影宋,以嗜虎贲中郎之好。影宋又分“影印”与“影刻”两种。今大部分藏家更爱影刻,影刻虽好,又为手工制作,自有其佳处。然其弊端流于失真,往往秀美有余而笔力不足。影刻则无此弊,尤其是珂罗版影印本,与宋版原貌几乎丝毫不差。故董康借得此本,不事覆刻,而以珂罗版景印,正为保存宋刻面目。原本旧藏天禄琳琅,原缺目录仿宋版字体补刻。历时五载,糜资三万方得完成。此本选用上等罗纹纸摹印,开本阔大。磁青纸书衣,明黄丝线,淡湖绫包角,显得庄重典雅。
钤印:“户川芳”朱文小方印
Lot 0011 古文苑注九卷(凌淦、陈履曾、俞粟庐递藏本)
清嘉庆十四年(1809)兰陵孙氏影宋刻本
(宋)韩元吉整理 1函2册(原装)太史连纸 29 × 18.2cm.
提要:此为中国古代诗文总集。编者不详。相传为唐人旧藏本,北宋孙洙得于佛寺经龛中。所录诗文,自周代至南朝齐代诗文二百六十余篇,皆史传与《文选》所不载。虽编录未为精核,“然唐以前散佚之文,间赖是书以传”。南宋淳熙六年韩元吉加以整理,讹谬残缺,不敢是正而补之,厘为九卷。后绍定五年,章樵为之注释,改分二十一卷,移易篇第,增窜文句,已非经龛之旧本。前人多所指责。然自明代以来,章本遍行而韩本殆绝。
此清嘉庆间兰陵孙星衍据顾千里所得陆贻典影宋钞九卷本翻雕,写刊、纸墨俱精,为清中叶仿宋本名品。杨成凯先生在《清刻本的鉴赏与收藏》一文中专列一节谈到清代的仿古精刻:“仿古精刻从清初就零星出现……但是以声势和影响论,则不能不推朴学兴盛的嘉道时期,著名的有孙星衍影宋《说文》《古文苑》,张敦仁影宋《礼记》、校宋《礼记注疏》、影明《盐铁论》……。或影摹旧本,或仿宋精刻,文字可靠,版刻精湛,都是享有重名的佳本,价值远出普通明版之上”。
内封隶书书名,左侧题“宋淳熙本重刊”。背面刻“兰陵孙氏”四字。因据宋本翻雕,故卷内凡遇宋帝名讳如“玄、敬、弘、殷、匡、桢、征、贞、让、勖、遘、沟、桓”等皆缺末笔,而避讳至“慎”字止,“廓、惇”不避,为照淳熙本至明证。此刻后收入孙氏《岱南阁丛书》中印行,背面改刻成“岱南阁丛书”, 知此本尚未归丛书前之初印单行本。首顾千里序,言此书刊刻源流甚详。次目录。附书一通,乃顾千里与孙渊如探究此书版本之信札,举三事辩此书乃宋人所录而非唐人旧编,可谓言之有据。末刻“江宁刘文楷、文模锓”,刘氏兄弟为清中叶刻板名家,清代中期的许多名品如胡刻《文选》、《资治通鉴音注》、吴鼐影刻《盐铁论》等书,皆出其手,无怪乎能精美若此。
据书内钤印,知曾为晚清藏书家凌淦、书画家陈履曾和昆曲家俞粟庐递藏,可谓流传有序。其中凌淦,为清吴江人。精医,悬壶沪南。书宗赵孟頫,颇多藏书,著有《退庵医案》。苏博藏有其致谢家福等函稿。
钤印:“凌淦字丽生一字砺生”及“吴江凌氏藏书”白文方印、“履曾印”朱文方印“曾伴松江痴阿九”、“陈履曾印”、“履曾印”、“嶷九”、“吴江凌氏藏书”、“凌淦字丽生一字砺生”、“粟庐主人”(俞粟庐)
Lot 0012 荀子二十卷 清光绪十年(1884)
黎庶昌刻古逸丛书单行本
(唐)杨倞注 4册 纸本 35.6 × 22.3 cm.
提要:北宋司马光请崇文苑校正《荀子》《扬子》等四子,国子监刊行,刻成未久,靖康之役遭金人掳掠。南渡后,南宋书版乏少,乃搜求北宋旧书刊本再刻,如唐仲友于台州雕行《四子》,即据北宋国子监本而来,历代视为“熙宁之故”。民国间祁阳陈澄中以万金购得台州本《荀子》,即以“郇斋”名其室,向为书林佳话。《古逸丛书》向以底本珍善,摹刻忠实而为人称道。此即据南宋台州本覆刻,字体古劲,刻工、题衔等均悉数影刊。故傅氏有“极精湛”之评。
密韵楼七种
民国密韵楼刊蓝印本(民国)
蒋汝藻编 20册 纸本 32 × 20.7 cm.
提要:蒋汝藻,字符采,号孟苹,别号乐庵。生于光绪三年(1877),卒于1954年,享年七十七岁。蒋氏为浙江吴兴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举人,辛亥革命以后,历任浙江军政府盐政局长、浙江铁路公司董事等职,是浙江颇有影响的实业家。蒋氏世代嗜书,其祖父、叔祖、父亲等都曾是名噪一时的藏书家。蒋氏藏书一度达数十万卷,中经战乱散失不少。蒋汝藻继承先人之志,自弱冠之年即大举购藏古籍。随著他经营的实业不断发达,经济实力日增,收藏之兴愈浓。在上海期间,他又得到缪荃孙、沈曾植、朱祖谋等前辈学者的指教和帮助,终于成为民国初年声名鹊起的藏书家。
蒋氏从民国十二年(1923)起,委托董康在北京刊印《密韵楼丛书》,原计划从所藏宋本中,精心挑选二十部影刻传世,结果只刻了七种,就因为经济困难,不得不中止了。后人称这七种书为《密韵楼七种》,这七种书都是北京文楷斋景宋刊本,刻工既精,纸墨又佳,堪称民国期间雕版艺术的代表作。此密韵楼影宋蓝印本七种成本之高,且存世稀少,故又被视为新善本。此套《密韵楼七种》刊刻精印,品相极佳,保存极善,书籍中仍夹杂着当时雕刻时所留木板纤维,实为难得。
《曹子建文集十卷》(魏)曹植撰 3册
《窦氏联珠集》(唐)窦常等撰、褚藏言辑 1册
《李贺歌诗集四卷集外诗一卷》(唐)李贺撰 2册
《雪岩吟草甲卷忘机集一卷》(宋)宋伯仁撰 1册
《草窗韵语六卷》(宋)周密撰 3册
《青山集三十卷》(宋)祁祥正撰 8册
《吴郡图经续三卷》(宋)朱长文撰 2册
▼
扫码查看北京保利2022春拍
各专场电子图录
网络拍卖竞投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