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ai写作 萝卜快跑引热议,如何对待AI这柄双刃剑?
PART 02
01
对无人驾驶汽车不妨多些宽容——新京报
(1)这两天,在武汉投入运营已久的无人驾驶汽车“萝卜快跑”引发热议。有声音认为,无人驾驶抢了出租车和网约车司机的饭碗,不过武汉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武汉市(出租)汽车行业比较稳定,网上谣言比较多”。据其介绍,“萝卜快跑”在武汉投放400多辆无人驾驶汽车,不是网传的1000辆。而据武汉交通运输局5月份的数据,目前武汉市日均运营网约车有2.94万辆。(概述新闻背景)
(2)科技创新从实验走向落地的过程从来就不会轻松,不论是落地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还是人们观念壁垒的突破,都是创新过程中要面对的,也是历史长河中一再被证明的规律。此事中,随着相关方面的针对性回应,关于“萝卜快跑”的个案争议逐渐厘清。然而,一些常态化的争议,仍旧是舆论场上的焦点。但如果深究就会发现,很多由此而产生的争议,其实并不算“新问题”。换言之,当前针对无人驾驶汽车所产生的一些争议,不过是那些质疑创新的老问题换了个马甲再出现在舆论场罢了。
(3)比如,关于“无人驾驶是否抢了出租车和网约车司机的饭碗”的问题。当年,网约车以新事物的形象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时,也有不少出租车司机以类似的问题为由进行抵制。但结果显而易见,随着这些年网约车深度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不仅创造了诸多就业岗位,被舆论称作“就业蓄水池”之一,还以充分的市场竞争倒逼行业优化公众的乘车环境。现如今,人们的日常生活早已与网约车互相嵌入,而那些曾经的质疑声音,也早已成为“过去式”。(让步,如今针对无人驾驶的争议和此前网约车一样,都是创新过程中必然会面临的观念突破问题)
(4)因此,面对正在逐步落地的无人驾驶汽车,各方不妨多些包容。还是那句老话,“科技创新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涉及民生领域、要在民生领域广泛应用的科技创新,必然会面临诸多质疑。但这不过是新事物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面临的挑战而已。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武汉)测试示范区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武汉全市累计开放测试道路里程已突破3378.73公里(单向里程),覆盖12个行政区,开放里程和开放区域数量保持全国第一,成为全球最大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区。这个过程中,无人驾驶虽然是新事物,但也正在逐渐融入一座城市的未来。
(5)自动驾驶作为人工智能赋能汽车行业的典型应用场景,既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新赛道,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以“萝卜快跑”为代表的科技企业走在了时代的前列,数十年如一日的科技创新和资金投入,累计投入超1500亿、自动驾驶专利超过5000项,持续引领着行业发展,推动我国自动驾驶技术全球领跑。与此同时,过去十年百度在自动驾驶领域的技术和研发投入带来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将更安全、更舒适的出行体验带给更多的消费者。(我方观点,无人驾驶是数字经济和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应用,对此类科技创新当宽容以待)
(6)如果扩大视野就会发现,无人驾驶的逐步落地,已然是大势所趋。公开资料显示,全国已有51个城市出台自动驾驶试点示范政策,其中深圳、上海、江苏、杭州等多省市已制定自动驾驶相关地方立法,不断加速拓展应用场景。北京此前发布的《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征求意见稿)》也明确,支持自动驾驶汽车用于城市公共电汽车客运、网约车、汽车租赁等城市出行服务。可见,各级政府对无人驾驶的政策支持力度相当大。
(7)再看国际层面,据红星新闻报道,2023年8月,美国旧金山批准无人驾驶网约车在全区域全天候商业化运营,开全球先例;今年3月1日,美国加州监管机构批准了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商Waymo(谷歌旗下子公司)的扩张计划,允许其无人驾驶出租车扩大在洛杉矶和旧金山半岛的运营区域,新增运营面积超过1200平方公里。就此去看,不论国际上还是国内各大城市,对无人驾驶网约车的逐步落地已然有了相应的共识。(深挖原因,从我国和国际情况来看,无人驾驶落地都是大势所趋)
(8)要提醒的是,技术创新从来不是就业的敌人。纵观历史上每一次技术革命,最终都带来了更多的工作岗位。诚如有专家所说的那样,自动驾驶是全新业态,其应用场景还有诸多想象空间。从这个角度去看,自动驾驶产业未必不会催生出更多新的就业岗位。近期,人社部公示的可纳入职业目录的19个新兴职业中,就有“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一岗。(价值判断,技术创新不是敌人反而可能带来新的机会)
(9)因此,社会各界不妨对此持包容态度,积极拥抱科技创新,加速产业变革力度,让科技为人类创造更多福祉。(总结)
总评
这些年与AI创新应用相关的话题频繁出现在考场上,如AI绘画、AI写作等。无人驾驶也属于AI的应用,我们在分析此类话题时,应该包容与审慎并重,不能过分保守,抵触新技术。新京报这一篇文章就“宽容以待”这个观点,整体从正面角度出发,就无人驾驶的积极意义和趋势分析地十分透彻。不过我们考试的时候不会要求写这么长的文章,大家根据喜好摘取部分论据和表达学习即可。
02
“萝卜快跑”引热议:未来已来,需找到最大公约数——南方都市报
(1)日前,百度旗下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萝卜快跑”频上热搜,同时,关于安全、费用、抢司机“饭碗”等衍生问题引发众多网友热议。据南都报道,在广州黄埔区科学城等部分地区已经出现“萝卜快跑”,有市民表示,目前有软件方补贴,车费非常便宜。从星樾门口的公交站到萝岗万达才4块,综合起来大概0.5元一公里,比自己开车要便宜。(概述新闻背景)
(2)无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对新生事物的尝鲜体验、对“真香”价格的爱不释手,但在司机这边可能就没那么多乐观情绪,毕竟,无人驾驶网约车入场拼杀,带给整个出租车从业群体的,更多的是挑战。交通部的数据显示,到2023年底,我国网约车司机注册数量已经达到657.2万人,仅2023年一年,新增网约车从业人员数量就有148.2万人。不能只用“新技术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这类宏观说辞来抚慰那部分因为技术迭代真实感受到职业危机的传统岗位从业人群,因为有能力投身无人驾驶蓝海的技术精英,与传统的网约车司机群体,可能处境完全不同,后者显然需要更稳妥、审慎的托底帮扶和机会创造。(就事分析,无人驾驶杀入出租车网约车市场,由此造成的职业危机必须要被关注)
(3)以“萝卜快跑”打头阵的无人驾驶网约车,带给传统网约车、出租车行业的巨大冲击,必须予以冷静、细致地溯源。不少乘客反馈,之所以选择“萝卜快跑”,除了“真香”的价格,还有诸如“无烟味、不洗澡的酸臭味、口臭、脚臭味”“有空调,不会为了省成本不开空调”“无飙车绕路,不会疲劳驾驶”之类的理由。网约车越来越难做,司机工作时长极限拉长,拼尽全力降低成本,与之相应的乘客体验质量降低就似乎成为不得不接受的某种代价。无人驾驶网约车的出现,让本就已经存在的问题得以呈现,乘客有了选择的余地和表达的参照物,从这个角度讲绝不是坏事。遥想网约车初出茅庐,乘客因为有了比较而吐槽传统巡游出租车服务质量。即便没有“萝卜快跑”,那些被吐槽的绕路、飙车和脚臭也都必须彻底改了,再不变,恐怕就是自己在砸自己的饭碗。(深挖原因,传统出租车网约车与无人驾驶相比,劣势还包含服务体验差、飙车绕路等等)
(4)真人驾驶与无人驾驶有得一拼的,可能还就在于人区别于技术的那些服务的独特性,比如人性化陪护、高质量的礼宾式接送等,技术显然无法完全替代类似的人工服务。无人驾驶网约车的落地,向公众直观展示了新的出行场景,尽管正如其试验状态一样,还有非常多需要完善、优化的细节,比如“萝卜快跑”在测试中发生了别车行为,比如无人驾驶遇到复杂路况也会蒙圈、堵在路上坐等人工干预等等。但历史的车轮必然要滚滚向前,如何顺应趋势,并且在改变中给人以更周全的关照,对人类社会而言都注定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价值判断,无论是传统真人驾驶还是无人驾驶,需要应对的挑战都还有很多)
总评
前面已经提及,对待新技术我们的态度一般是“包容审慎”,前面一篇新京报的文章更加强调的是“包容”,这一篇则强调更多的是“审慎”,就无人驾驶对传统网约车出租车的冲击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同学们这两篇可以结合起来学习,如果考试时真的遇到,要根据材料确定我们观点的侧重方向,或者处理成让步分析的思路。
END
25拖鞋哥MFA考研交流群来了!
扫描以下二维码,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