萝卜ai写作 当人工智能开始创作开始飞速进步,它能否在文学界获得一席之地
AI居然可以改作文了!
8月3日,第二届飞象星球合作伙伴大会在京召开,并公布了首个落地基础教育领域的作文辅导大模型产品“飞象AI作文”。
根据北青网报道,该产品具备AI采集批改、AI学情分析、AI写前辅导、AI写后优化四大核心功能,在助力教师高效批改作文,1分钟完成8小时工作的同时,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写作辅导,促进大规模因材施教。
在飞象星球看来,技术的发展要看到“人”,人工智能不会取代教师,而是会成为教师有力助手,未来应该是老师跟机器协同育人。在此方面,飞象星球通过飞象AI作文产品,实现对老师和学生的双向赋能。
AI被用于辅助文学创作
这不是AI第一次在写作领域给人带来惊喜,在文学创作方面,AI也正在被引入更高的舞台
第170届芥川文学奖得主,日本女性作家九段理江在颁奖后的记者发布会上坦言自己在创作过程中使用了人工智能技术,获奖作品《东京都同情塔》大约有5%的内容一字不差地取自
九段理江表示,的回应有时会激发小说中的对话,并表示希望在未来与AI保持“良好关系”,与其共存并“释放我的创造力”。
但是在颁奖过后,人们对《东京都同情塔》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东京都同情塔》的获奖对于没有借助人工智能进行创作的作家是不尊重的行为,也有人认为《东京都同情塔》的AI辅助是一种巧妙的写作方式,并且肯定九段理江在尝试使用生成式AI方面做出了努力
在此之后,九段理江本人也做出了回应
“事实上,说是用AI写的有点过分,但事实并非如此,所以我想纠正一下。《东京都同情塔》是一部以AI为特色的小说,AI不可避免地出现,而这一部分的剧情实际上是用人工智能写的。
……
如果你真的读过这本小说,我想你就能很容易地看出人工智能在哪里使用,所以我希望你喜欢识别这些部分的过程。”
由此我们看出《东京都同情塔》使用AI的部分是本身就再描述人工智能的部分,但是如果AI是直接被用来辅助一段和人工智能没有联系的创作呢?
或是直接用AI来进行一段文学创作呢?
6月,有番茄小说作者发帖表示,收到了平台的一份“AI训练补充协议”,其中提到平台有权将签约作品的“作品全部/部分内容及相关信息”用于包括AI人工智能模型训练在内的新开发技术研发/应用领域,并且乙方不得因此主张侵权。
这件事情再作者们多平台奔走宣传、乃至停更抗议的努力下,事件在7月份持续发酵,赢得了更多网友的关注声援。
这个过程从侧面印证了众人最可怕的那条猜想:有人扒出番茄小说站内已经出现一些疑似AI写书的账号,更新的频率与数量有明显异常,或是开篇方式高度雷同。
到7月中旬,番茄小说官方才作出回应表示平台没有发布过任何纯AI写作的作品,不会违背作者个人意愿使用AI写作能力,同时上线了解除相关条款的功能入口。
但这依然无法打消作者们的疑虑,甚至有人把这一事件比作网文圈里的“萝卜快跑来袭”,AI写作有可能会让很多网文作者失业
有关AI写作和作家们的碰撞
不仅仅是网文作者们在对人工智能写作提出质疑,有关文学创作各个领域的作者,学者和爱好者们也在不断地探讨
青年作家包文源在小世界的个人博客“译诗者”中以“人工智能文学是人类的照妖镜”为题和他的朋友们讨论了有关人工智能写作的思考
在博客中,包文源把目前的人工智能归为“不具有人类写作的原创性或者创造性,甚至它只是一种制作,因为它利用人类现成的语料或是某些素材进行加工做出来的某种东西,因此它并不能称之为一个作品或是写作,可以叫做自然语言文本”
因此在划分现有的人工智能文学与人类创作的界限时,他们总结了三个点,即“原创性,情感动机与思考方式”
武汉大学文学院写作学博士杨逸云也在博客中总结现有的人工智能文学定义“在收集资料的时候我发现,我觉得人工智能写作跟之前出现的达达主义和乌立波很相像,虽然他们在程序上没有使用计算机之类的生成方式,但其实它们存在类似的地方,所以人工智能在我这里可以被定义为一种实验文学”
“人工智能写作不管之后成不成功,在文学史上它肯定是已经占有一个部分了”杨云逸说到。
在博客的最后,包文源提出了“假定人工已经能够写出最好和最厉害的文学作品,不论是以什么方式完成的创作,最后的作品甚至是具有原创性的,面临到的处境已经像今天的围棋棋手一样,你会有什么想法”的疑问
在博客嘉宾的回答中,不论是为此感到绝望,还是为出现了更好的作者感到乐观和兴奋,大家都表示文学的定义并不是单一的
“我们无法定义文学怎么样式最好最厉害的,并不是说权威评出来的就是最好最厉害的,文学的欣赏每个人的看法是不一样的”杨逸云说
实验写作者和数字媒介与文化研究者李沐杰也在博客中说“最伟大或者是最完美需要定义,未必说我喜欢或者是某某某喜欢的,当出现那么一个那么好的,那么完美的AI符合文学史的条条款款或是符合文学评论的宗旨,它是最完美的,但是我本人可能不一定喜欢”
不论是AI辅助修改作文,AI辅助文学创作,还是AI直接进行文学创作,这一定是必然趋势
而作者和文学爱好者们还需要思考的是,在这个文学黯淡,人工智能强势入侵的时代,文学应该为自己寻找到怎样一条道路
2016年10月,瑞典学院宣布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创作歌手鲍勃·迪伦,以表彰他“为美国歌曲传统带来的全新的诗意表达”,许多人质疑这个决定,甚至有人讽刺,以后小说家也可以去争夺格莱美奖。
对此,由《鲤》杂志社转载的一篇由Andrés 所写的文章就曾提出疑问“诺贝尔文学奖会颁发会游戏制作者吗?”
在文章中,Andrés 写到“近些年,出现了一类数字文学(或称电子文学),包括带有二维码的书籍、只能通过虚拟现实头盔阅读的作品、以应用程序形式出版的诗集等等。这些作品从根本上说都是以语言为基础的,这不禁让人们产生疑问:为什么电子游戏不能归入这一类别
……
写作总是力图打破固有观念,我们知道文学并不局限于纸上的文字。有时,反抗头脑中的声音,走进那扇通往新领域、通往未经探索的可能性之门,是完全值得的。”
未来,文学会以更多的方式展现在大众的面前,文学不会消亡,因为当人的情感开始交错,当时间和空间开始流动,某种想要被听见,想要寻找同伴,想要表达的欲望萌发,文学的种子就已经被埋下
风格和结构才是一本小说的精华,伟大的思想不过是些空洞的废话。
--纳博科夫
(包文源的博客:小宇宙-译歌者-“人工智能文学是人类的照妖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