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网络文学 周志雄教授来我院讲学:网络小说如何反映现实
2021年3月30日晚7时,安徽大学文学院周志雄教授作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30会议室,为在场师生带来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主题是《网络小说如何反映现实》。本场讲座由欧阳友权教授和禹建湘教授共同主持。欧阳友权教授是中国最早关注并研究网络文学的学者之一,是带领网络文学研究领域不断向前推进的领军元老。讲座开始前,他高度肯定了网络文学的发展前景,坚定表示:“网络文学是朝阳文学,网络文学研究是朝阳学术。”
讲座伊始,周老师指出,在文学网站和国家网络文学主管部门的倡导下,近年来写现实题材的网络文学作品越来越多。在很多直面现实的作品中,作者都是以自己为原型进行写作,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入小说创作中,使读者获得参与感,并从中汲取生活经验。鲍鲸鲸的《失恋33天》、易粉寒的《粉红四年》、曼陀罗天使的《七年之痒》等网络小说以切近现实生活的笔触,和读者一起面对生活难题,作者用生活智慧教会读者如何经营感情、事业、家庭,如何面对阶段性的人生困境,活得更加精彩。在一些历史形态的小说中,主人公穿越到过去,女主角在相对复杂的环境中生存,一路成长。男主人公则开疆扩土,建功立业。这些小说在内容上无疑是非现实的,但是在隐喻的层面上,它们折射了时下中国社会关系和大众情绪。
接着,周老师重点剖析了网络小说反映现实深度问题。在他看来,在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中,作家不一定要解决矛盾,作品的意义在于批判现实。而网络小说偏重趣味性、可读性,更注重娱乐化,较少以悲剧性的故事来表现现实的沉重,较少将笔力放在对现实的深层开掘上。网络文学呈现现实深度的方式常是片段的、细碎的、零散的,通过细节和总体感触及历史的真实面,触及生活表象之下的“规则”。现实主义深度还包括是否直面现实中的重大问题,是否触及了深层的社会矛盾。以《大江大河》为例,该作品采用巴尔扎克式批判现实主义的写法,以中国社会经济百科全书式的视野,以饱满的社会生活细节、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重新回望、审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道路,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和历史感。
周老师认为,如果说套路化的网络小说是“大众文”,那么那些打破套路的、立足写实的作品就是“小众文”。“大众文”跟着读者的爽点走,“小众文”也并非不要爽点,但其更注重作品自身的品质,既包含精心设计的情节,又不乏微波细浪似的心理描摹。如果说“大众文”是紧张、激烈的奇观故事,采用升级、开挂、走向辉煌等套路;那么“小众文”则相对平和、缓慢、反套路,深入生活细节深处,借助纯文学手法的滋养,对现实的反映更见深度。
此外,周老师高度肯定了网络文学所具有的价值功能。他认为,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能帮助读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读者的内在潜能,激起读者追求幸福生活的勇气。与大多数通俗文学一样,网络文学的价值观念是持中的,是大多数读者能接受的,少有价值观的探寻,多的是对已有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明确和强化。从表面上看,玄幻类网络小说所构筑的想象世界似乎远离了现实生活。实际上,小说主人公通过奇遇、“金手指”等途径,由“废柴”成长为强者,凭借过人的智慧、坚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克服诸多困难,其中还会有友情、爱情等方面的故事,涉及团队精神、家国情怀、人生境界等精神层面的问题。这些故事给读者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帮助成长中的青少年读者逐渐获得独立意识并找到自我。
最后,周老师对比了网络小说与传统小说的不同之处。他指出,网络小说是以主角为中心的现代个人成长小说。在现代文学中,作家将不可告人的人性秘密告诉读者,揭示人性深处天使与魔鬼的搏斗,而网络文学如众多通俗文学一样,褒扬的是人性的光明面。从文学的社会效应上来说,网络文学产生的是积极的社会效应。通过幻想和假设,网络文学成为人性的实验场,能扩展读者关于人性的知识,让读者在虚拟的故事中获得积极的精神体验,使其心智更加健康、健全。
在互动环节,与会师生积极提问、踊跃发言,得到了周志雄老师耐心细致的解答。整场讲座中,周老师深入浅出的授课方式、诙谐幽默的授课风格给在场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大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汲取了新的知识,增进了对网络文学的了解,受益匪浅。
中南大学文新院2020级研究生邹诗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