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项目存在的问题 善识 | 浅谈社会创业项目的社会价值、市场适应和企业家精神
- 作者 -
李雨桐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写在前面】
本学期有幸参与王筱昀老师《社会发展与社会创业》课程,给了我第一次了解、走近社会企业的机会。在一学期的学习中,老师的课堂讲授为我明晰了社会企业的独特性和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行业参与者的案例分享向我生动展现了社会企业的创业之苦与服务社会之乐,而亲身走进分享收获农场、四海孔子书院、扶贫基金会的所见所闻则让我对社会企业立足社会需求、用企业方式解决社会问题的特点及社会企业家独特的关怀、情怀与胸怀有了更为深刻和真切的体会。更重要的是,这一课程给我一颗关怀社会需求的种子、一条思考社会问题的全新思路,以及对于社会企业及其从业者的浓厚兴趣与真切敬意。以下是我对社会创业项目的社会价值、市场适应和企业家精神的思考。
【摘要】社会创业兼具社会使命和企业盈利的特征,是解决我国社会问题和全球问题的新兴思路。本文以石嫣博士创办的“分享收获农场”项目为例,从社会创业的社会价值、市场适应及企业家精神三方面回应了什么是好的社会创业项目这一问题。
【关键词】社会创业 社会价值 市场适应 企业家精神
社会创业( )又称公益创业或者社会创新,其核心是利用市场机制创造社会价值(Dees,1998)。社会创业兼具社会使命和企业盈利的特征,致力于将社会福利与商业创新、企业家精神相互融合,鼓励人们创造主动福利,更多为社会负责,是解决我国社会问题和全球问题的新方法、新思路。因此明确什么是好的社会创业项目及其可量化的评价指标具有主要意义。笔者认为,好的社会创业项目应当聚焦某一社会需求,对社会问题提出合理高效的解决方案,具有社会价值。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资源和社会网络支持、较好地适应市场,实现自我造血,兼具情怀和理性的企业家及稳定的创业团队也是不可或缺的。本文以石嫣博士创办的“分享收获农场”项目为例,重点分析社会创业的社会价值、市场适应及企业家精神。
一、聚焦社会需求,解决社会问题
笔者认为,能否聚焦社会需求、解决社会问题、是否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创业与商业创业的本质区别和独特价值。社会创业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主要是来源于“政府失灵”、“市场失灵”和“市场竞争”。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福利国家所面临的财政赤字危机,导致对于非营利性组织的投入减少;而市场失灵导致社会对于非盈利性组织服务需求增加,进而导致大量非盈利组织涌现。在市场竞争下,非营利组织必须借用商业化、市场化运作手段来提高自身的效率,更好地提供公益服务,因此社会创业应运而生。这是社会创业的根本,它强调创业的公共利益导向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价值最大化导向的不足和缺陷。
目前中国正经历着急剧的社会转型,各种社会问题凸显:失业率上升、城乡差距扩大、资源消耗过多、环境破坏严重等等。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发展模式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也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而社会创业的公共利益导向性则能很好地弥补资本贪婪本性损害社会福利的市场缺陷。十九大以来,“高质量发展”被屡屡提及,也为社会企业发展提供了风口。石嫣博士的分享农场就是同时聚焦了多个社会问题和社会需求:一是环境恶化,土地营养被过度掠夺;二是农业收入过低,乡村衰退与人才流失;三是城市居民对于优质健康食物的需求越发强烈等等。这些社会问题的出现并非是在一朝一夕,政府、学界和公益组织也始终在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断尝试和探索。而石嫣博士借鉴和优化了CSA农场模式,创办的社会创业项目则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思路和新尝试,在获得正向经济收益的同时创造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和主动福利。
概而言之,好的社会创业项目应当针对公益服务中的效率问题,以创新创业的精神去发现和 满足那些未得到满足的社会需求,以创新创业的方法去缓解和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物质资本、技术资本和人力资本向社会资本的转化。也就是说,社会资本的增值是公益创业的基本目标,好的社会创业项目应当聚焦社会痛点,结合地域资源和特色,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高效创新的思路和方案。
二、 较好适应市场,实现自我造血
社会企业并不是一味反对企业赢利的经济功能,相反,社会企业需要更好地适应市场,增进经济绩效才能更好地实现其根本目标和公益目标。石嫣博士的创业项目中,逐步发展和完善了三个层次的盈利模式,通过第一层次会员制销售有机蔬菜、第二层次销售农业加工品、第三层次开发新农人培训课程、生态体验和休闲旅游以及针对少年儿童的农业知识夏令营,实现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自我造血的模式。正如石嫣博士所说的那样,“同样的资产投入农业,获得收入可能是最慢的”,对于社会企业来讲也同样适用。但是分享农场项目三个层次的盈利模式可以说“物尽其用”,在实现社会公益目标的同时争取了最大的经济利益,这对于社会企业能够生存和长期发展显然是必须的,从长期看,对于其公益目标的实现和提供长期的服务也必不可少。笔者认为,在科学的项目设计下,社会企业的公益目标并不一定就有悖于企业经济绩效的提高,企业经济绩效的提升无疑可以确保公益目标的更好实现和企业的长期发展,企业公益目标的营建和遵循提升企业声誉,亦可能有助于企业经济绩效的提高,两者存在着一定的“兼容性”,因此需要良好的项目设计实现良性循环。正如曾任惠普公司总裁的约翰·扬指出“最大限度地扩大股东财富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之一,但是利润本身并非我们的最终目标。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获得成功,成功与否只能由顾客判断,且只能通过做一些自己可引以为荣的事情来实现。其实利润和成功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我们真正令顾客满意 ,那么我们一定能获得利润。”尽管约翰立足工商企业组织,但其中蕴含的逻辑也同样适合社会企业。好的社会企业项目应当构建自己的造血系统,提升抵御风险的能力,在确保实现公益目标的同时,可持续发展。
三、创业者兼具社会情怀和长远目光
有学者将企业家定义为企业实际控制者,具有自主权、决策权与影响力,兼具节约交易成本的功能和企业权威的协调作用。工商企业中,企业家的精神附着于企业目标之上,把企业做大做强、赚取更多利润是其首要目标。同样的,社会企业家在社会企业中展现的精神特质和担当的重要功能也不可小觑。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企业家,社会企业家往往始于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解决社会问题的理想,在拥有一定的技术知识基础上,积极运用社会上的现有技术和新技术及科学知识,积极寻找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同时,相比与资本的短视特质,社会企业家往往需要更长远的目光,聚焦长远的发展而非短期的盈利。综合石嫣博士“分享收获”农场创业和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石嫣博士及其创业团队的专业知识、解决农业问题的社会关怀和长远发展的规划、从分享农场到有机超市的创新思路都是其项目成功所不可或缺的。而稳定的、志同道合的创业团队亦十分重要。
综上,本文从社会价值、市场适应和企业家精神三个层面分析了好的创业项目所需要具备的因素。当然,社会资本与关系网络的支出、政策环境的适应、创业机会的把握、创业团队的配合等等同样深刻影响着社会企业创业和发展,有待未来进一步讨论。
【参考文献】
[1] 钟一彪. 青年公益创业:为何而生与如何更好[J]. 中国青年研究, 2016, 000(004):10-13.
[2] 刘蕾, 邓逸雯. 高校公益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现状分析[J]. 高校教育管理, 2020(1).
[3] 冉艳. 大学生社会创业机会的认知研究[D]. 2013.
作者 | 李雨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