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评书的方式写小说 评书与说话区别
在唐代出现了一种曲艺艺术和评书的表演方式相似,这种曲艺形式称为:“说话”。
到宋代中兴时期。最初是说评佛教典集。在中国古典文学认为,“说话”这种表演的形式对明清小说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说话”发展到俗说后表演方式与“评书”是非常类似的。比如评书中的开场诗,说话称为“押座文”。也有“且听下回分解”一类用句。
当然,这些都影响了明清的小说。
事实上如《三国演义》、《水浒传》最初都是说话的话本。《三国演义》话本为《全相平话三国志》;《水浒传》则为《醉翁谈录》。
晚唐诗人李商隐有《骄儿》一诗写到:“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说明当时喜欢说话这门曲艺的百姓是非常多的。
研究“说话”,多数是从话本对明清的小说的影响加以研究。也有一些曲艺艺人写过专门的资料。
很多证据表明“说话”类似于“评书”。但两者似乎没有任何确实的传承关系。
文化
说书虽然以讲史为主,但多数为引人入胜,并没有尊重历史的原貌。
比如:商朝有大**;汉代有银票;三国有武状元。但由于说书面向的是百姓,客观上起到普及文化和历史的作用。
在古代,许多不认识字的人都能吟两句打油诗、了解历史,唯一的途径就是评书和戏曲的传播。
说书的段子来源分四类:史书(《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神怪书(《封神演义》、《济公传》)公案书(施公案、包公案)、武侠书(《三侠五义》、《童林传》)。
但几乎只要是小说,经过略微加工,就可以成书评说。
技巧
每一段的评书称“回”,小于100回的书称小段。如果只是一回或几回称“片子活”。如果大于100回那么称为,“长篇活”。
说一部开篇先赋一首诗,称为“开场诗”,常说一首诗或小令诗。比较常见的是《西江月》或《临江仙》。
回与回之间一般以“且听下回分解”和“上回书,我们说到......”连接。这和章回小说是一样的。
评书以语言除了“开场诗”外,还有多种技巧:
开脸儿:介绍新人物的即将人物的来历、身份、相貌、性格等等特征
摆砌末:讲述故事的场景
赋赞:如果赞美故事中人物的品德、相貌或风景名胜,念诵大段落对偶句式韵文,称作“赋赞”,富有语言的美感;
垛句:说演到紧要处或精彩处,使用排比重迭的句式以强化说演效果。
传承艺人
评书从柳敬亭、王鸿兴开始,经十代传承之今。以前三代谱系:
第一代:王鸿兴
第二代:安良臣、邓光臣、何良臣
第三代:张海凤、张沛然、柯光玉、安太和
著名的说书艺人:
老一辈的有:张悦楷、林兆明、连阔如、袁阔成、李鑫荃、田连元、连丽如、单田芳、刘兰芳、刘延广、金文声、刘立福
新一辈的有:孙一、张少佐、王玥波、李白清、郭德纲
上一回:评书的发展历史
下一回:评书与评话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