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藏分提不出来 值得收藏:孩子迷恋电子产品背后的十大原因(中)(超级干货)
Q1
“英子老师,我家孩子只要不跟他聊作业,就母慈子孝;只要允许他玩电子游戏,他会说也会笑,但是,一聊学习,关系就崩,一管他玩电子游戏,他不是摔门,就是摆个大臭脸,甚至还会朝我大吼大叫,怎么办?”
一位13岁少年的妈妈来求助。
Q2
“我更想在屋内玩,因为屋内有插座。”
一位9岁的小学生如是说。
Q3
“妈妈,你把IPAD拿走吧,放到一个我看不到的地方,要不然它在我这里,我老想看....”
一位8岁男生来参加游学营,回家后,跟妈妈商量管理电子产品的办法。
Q4
“妈,近期我需要你的帮助:手机你帮我保管吧,周末再给我,我用时,如果到时间了,你提醒我一下吧,谢谢。”
一位13岁的小伙子在妈妈学习《纪律教育100讲》后如是说。
手机
IPAD
为何有的孩子在电子产品面前,完全失控;而有的孩子也会玩游戏,但是可控呢?
一个孩子,如果玩电子产品(包括玩电子游戏、看网络小说、看短视频等)呈现不可控、不能管,一管就爆,不管就沉迷其中的情况,我想说:
电子产品只是表面现象,这个孩子远远不是电子产品的问题,是这个孩子的家庭总能量出现了问题。
“孩子在5岁的时候,他妈妈就把手机给他玩,越玩越上瘾,今年都14岁了,这9年如果妈妈管管孩子,也不至于到了今天这个地步,孩子都被妈妈惯坏了。”一位爸爸情绪激动地说。
除了妈妈为啥会放任孩子玩手机的问题,我问他:
“那,这九年,您去哪儿了?您明明在孩子身边啊,为何您不介入呢?”
孩子的成长是父母两个人共同的事情,如果一方做得不合适,另一方需要坚定的调整,而不是出了问题,不可控了,就把责任全推给妈妈。
也有的爸爸特别“暖心”,会陪孩子打游戏、会帮孩子打通关,妈妈在一边制止不了,只能干着急。
所以,在电子游戏的冲突中,更深层有个家庭总能量:
爸爸的能量+
妈妈的能量+
孩子的能量+
关系的能量
(家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家庭总能量
如果老人同住,还要加上老人的能量。
两个人的关系会产生一种“关系的能量”,或者叫“我们的能量”。比如:爸爸和妈妈的关系、爸爸和孩子的关系、妈妈和孩子的关系、婆媳关系等等,这些关系分为两种:
消耗和滋养
完全不同的两种巨大的能量。
接上一篇,我们继续来深挖挖孩子迷恋电子产品深层的其他原因吧,同时来检视一下自家的家庭总能量在一个什么状态。
六、社交需求
孩子是天生的社交达人,看看小婴儿对你那灿烂的笑容和咿咿呀呀...就知道了。
社交、同伴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听听孩子怎么威胁你或小伙伴,就知道了:
“你要是......,我就不跟你玩了!”
三至四岁时,孩子发现了友谊;
四至五岁时,痴迷探索友谊;
五至六岁时,开始经营友谊;
进入小学后,有个好朋友,对孩子来说意义重大!
进入初中后,朋友、同伴对孩子的影响,要远超家长。
可惜的是,很多孩子没有太多机会在孩子堆里泡着,不管是学龄前,还是学龄后,所以,很多孩子不懂得如何交朋友,也不知道如何跟同学一起玩。
于是,从众,就成了社交最安全的、甚至是唯一的方法。
甚至有家长来求助时,也会说:
“英子老师,孩子的同学都在玩游戏,我要是不让孩子玩的话,他说他跟同学就没有共同话题了呀!”
这是真的吗?
我家在孩子12岁前不提供电子游戏,他跟同学不仅有共同话题,还时常引领同学们玩出新花样来呢。
可是,如果我们没有帮助孩子成长起有创造性玩的能力来的话,这个确实是个问题。
在一次游学营中,一位13岁的孩子来跟我交涉,因为我们的营规是手机只能用来拍照或打电话,游学营期间不可以玩电子游戏。他跟我说:“英子老师,我申请每天上线15分钟,要不然我好不容易交到的朋友,就丢了。”
这是不是很多孩子的需求,因为社交的需求,只有一起打游戏,才有朋友玩,但是!
这是真的吗?
打游戏交到的朋友,
是真的朋友吗?
请问什么是朋友?
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朋友?
很遗憾!
这不是真社交!
也不是真朋友!
这样交到的朋友,滋养不了孩子的内心!
我亲眼见过一个孩子过生日,邀请了七八个同学来吃生日宴,结果,吃的差不多了,餐桌上静悄悄的,每个人都在盯着自己的手机,请问这是有效社交吗?
解决方案:
把孩子带进真实的生活,带入同龄、混龄的孩子堆里面,放开手让孩子去玩,去玩真实的游戏,去面对面交流,不要怕冲突,有冲突才能学会感受他人,有冲突才能学会如何与人相处。
社会性能力完全是后天建构起来的,甚至就是在孩子与小伙伴的冲突中成长起来的。
学龄前,我每周都会带孩子跟小朋友一起扎堆,一起玩;
学龄后,从一年级开始,我会喊着同学家长一起带娃到大自然中玩,从最初的一两家,到三、四家,到后来吸引了八个家庭,每周或隔一周,我会组织大家聚会,不是上山就是下海,反正就是一起玩,而且,我有明确要求:
不提供手机,更不可以玩游戏。
包括家长,也只可以用手机接打电话或拍照。榜样示范是非常有必要的。
当然,我会创造许多好玩的游戏,带孩子们一起体验。
我们一共8个家庭,12个孩子,每次玩得都非常嗨,偶尔来一二个新同学,也因为我们玩得特别有趣,手机也就退居到口袋里了。
不要说:我不会;
也不要说:太难了!
更不要说:我找不到可以一起玩有家庭啊?找到了我也不好意思限制人家玩手机啊!
我的回答是:
就看你:想不想?!
就看你的初心在哪儿?!
孩子需要真实的朋友;
孩子需要真实的社交;
孩子需要在真实的交往中,成长起与人相处、合作的能力!
七、缺乏规则 ;或规则执行不了;又或者规则没弹性
作为家长,你是如何理解规则的?
如果你觉得规则限制了自由,那么,可能你不敢或不懂得跟孩子一起制定规则,制定了也不敢坚持执行;
如果你觉得制定了规则,就必须严格执行,有可能会太死板,导致规则没弹性。
而这些,都有可能导致亲子因手机问题而发生冲突。
据我了解,很多家庭对于孩子使用手机没有正式规则;
也有的家庭,约定了规则,但孩子不遵守,有时候家长心一软,就会说:“这是最后一次,下不为例哈。又或者”家长除了吼、骂,好像也没有其他办法;
“不守规则 ”、“偷偷使用”、“讨价还价”、“找借口使用”......都有可能是在规则制定和执行上出了问题。
在说规则之前,家长需要清晰地明确:
一、孩子使用电子产品,是特权,是到了一定年龄,为学习及拓宽视野而拥有的特权,而非理所当然的;
二、对于电子产品,孩子只有使用权,而非所有权;
三、电子产品,是工具,也可能成为冲突源。
四、不要怕意见相左,也不要怕冲突;建设性的冲突是价值观的界限,家长要允许孩子会因为不能如愿而不开心,孩子的心智尚不成熟,家长需要站在更高的纬度,来保护孩子的身心健康,所以,你要坚守底线,此刻的坚守,就是在帮孩子树立合适的价值观。
有了这个清晰的认知后,就好办了。
我家关于电子产品的使用规则是:
7岁半后可以用IPAD学习,每周1-2次,不超过30分钟/次;
不买电话手表,10岁半提供手机,仅限在父母同时出差、或孩子节假日单独外出时使用,仅作为联系和拍照工具;
12岁之前不提供任何电子游戏。
12岁提供一部电脑的使用权,可以开始适度玩电子游戏。
做到上述四条,前提铺垫很重要,情绪支持和情感陪伴很重要。
在孩子11岁时,有一次研学是在外住宿,孩子回来后,笑嘻嘻地来找我:
“妈妈,我想跟你聊聊关于打游戏的事情,我们可以签个合同。”
好家伙,小伙子拿着笔、纸、录音笔,是有备而来啊!
原来,在研学营,他看到大多数同学都在打游戏,他有些心动了,所以,回来找我“谈判”。
我乐极了,一本正经地坐下来,具体怎么谈的了忘记了,反正很欢乐,他赖皮我也赖皮,我俩都笑滚的那种,当然,12岁之前不提供电子游戏的底线是不动摇的,后来,谈着谈着,我们就玩起了生活游戏,孩子也接受了我坚定,我记得孩子最后说了一句:
“好吧,也快了,再坚持一年就可以了。”
之后,我发现激发了他创造游戏的能力。经常会看到他在一个本子上画得仔仔细细,原来是在创造桌游,一个不玩电子游戏的孩子,在带领玩电子游戏的同学,来玩他创造的游戏桌游,是不是很赞?是不是根本不会让孩子跟同学没话题,更不会玩不到一起去。
有了约定,底线就是红线,不能跨越。而且,孩子不因此而痛苦,而且还激发了孩子创造性的玩。
孩子12岁的生日礼物是:
一台新电脑的使用权。
他很开心,收到电脑后,自己拟了一份使用说明(征得小伙子同意,分享给大家,小伙子说:请叔叔阿姨不要硬套此说明,仅作参考,谢谢!):
前期铺垫到位,规则到位,电子产品和电子游戏,就不会是什么大问题。
邀请大家自我检视:
自家是否有电子产品和电子游戏的规则?
制定了规则,是否会在不触及底线的情况下、有弹性的执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需求的变化 ,这个规则有没有及时更新?
若没有,解决方案如下:
召开家庭会议,蜡烛点起来,水果点心摆上来,氛围放轻松,家庭全员参加。
关键词和关键点:
一、情绪:
情绪是决定家庭会议是否会成功的关键!
家长要保持情绪平和稳定;如果过程中觉察到自己有情绪了,请使用“我信息”来表达,“我信息”的四个关键要素是:
一、说明具体不能接受的行为;
二、表达你的感受;
三、这个行为对你的具体影响;
四、表达了以上三点后,
到此为止。
如果孩子有情绪了,或者提不合理要求了,家长可以用“印证式倾听法”来进行情绪翻译,印证式倾听分四步进行:
一、停止说话--
倾听来自孩子视角的问题;
二、不要急于做判断--
找出孩子的想法或感受;
三、重申你所听到的--
用你自己的话,直到孩子确认你的理解是对的;
四、验证儿童所关心的,以及其感受--
表达你的关心。
(上述内容,来自纪律教育100讲之---有效纪律教育的沟通策略,扫码学习)
二、弹 性:
规则需要弹性,方有人性化。这个弹性犹如在钢铁上包一层天鹅绒,钢中有柔,柔底有托!
弹性空间为:
一、区分工作日和休息日;
二、规则要有底限,也就是红线(红线不要超过3个),这个是不能触碰的,红线以上的具体内容可亲子商定;
比如:
半夜偷偷起来玩手机就是红线;
不可以花钱购买装备,花钱了就是红线;
或者不经允许支付,超过多少钱就是红线等等。
三、确定了红线,就需要设定
相关后果。
触及到红线,孩子必定要承担相关后果,这个相关后果不可以是打骂等伤及孩子自尊的惩罚,而是双方商定的相关后果,比如:时间换时间;比如暂停使用多长时间;
红线以上的具体时间、具体内容,可以跟孩子一起讨论。
三、容错:做不到怎么办?
超过5分钟,可以接纳;
超时5-15分钟,可以有次数,比如一周可以有3次,超过3数,就需要承担相关后果;
超过15分钟,直接上相关后果;
(具体时间亲子商定,大家都接受才可以)
相关后果的规则就是:
时间换时间;
用家务时间、阅读时间、运动时间等孩子不愿意做的事情来2:1或1:1或3:1置换,比如:
超时20分钟,需要运动40分钟;或阅读60分钟;具体跟孩子商定。
也可以跟后面的使用电子产品时间置换,比如:
今天超15分钟,明天减少玩30分钟等。
家庭会议一定是民主、平等,还要有权威(很多家长不敢管孩子,怕孩子生气,这实在是家庭教育的盲区,深层是家长不敢做自己的悲哀),红线父母确定,这是权威,也是安全保障;具体内容一定跟孩子讨论,最终由孩子来确定具体内容,这就是民主平等;孩子是规则的制定者,也是执行者,他们就会用主人翁的心态,来面对这份规则 了。
规则制定完毕后,一定要所有人都签字确认。
规则可视化,打印出来,张贴到明显的地方。
未完待续......
写完后五条内容,我感觉内容太多,太长了,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吸收消化,我决定把后五条内容分两次推送。
第六条和第七条是最常见的,我帮大家的剖析和解决方案,也比较详尽,所以单独摘出来分享给大家。
希望能帮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