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不能取款 多家银行密集调整账户交易限额,ATM扫码取款业务遭停:资金安全再升级
多家银行密集调整账户交易限额,ATM扫码取款业务遭停:资金安全再升级
近年来,随着电信诈骗案件的频发及其形式的多样化、隐蔽性增强,多家银行纷纷采取措施,加强对个人账户的安全管理。近期,多家银行密集发布公告,调整个人结算账户的非柜面交易限额,并停止或收紧了部分线上渠道服务功能,如ATM扫码取款业务,这一系列举措标志着银行在个人账户资金安全管控方面的又一次升级。
银行密集调整非柜面交易限额
自7月份以来,中国银行、华夏银行、江苏银行等多家银行相继发布公告,动态调整个人结算账户非柜面渠道的支付限额。这些调整涉及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网关支付、快捷支付、POS、ATM等多个渠道发起的账户付款业务。银行根据账户的使用情况,按照“银行账户功能与账户风险等级相匹配”的原则,差异化动态调整账户非柜面渠道业务限额。例如,中国银行大连市分行和哈密市商业银行乌鲁木齐分行已发布公告,动态调整相关限额,以降低电信诈骗案件的发生,保障居民财产安全。
ATM扫码取款业务遭停
与此同时,多家银行还停止了手机银行中的ATM扫码取款业务。兴业银行于7月10日起停止此项服务,交通银行、农业银行、中信银行等也相继暂停了无卡取款业务中的预约取款或其他部分功能。这一调整的主要原因在于,ATM扫码取款无法有效认证取款人身份,存在安全隐患,如使用丢失的手机扫码取款等漏洞。尽管这些服务被暂停,但客户仍可通过银行ATM办理有卡取款、刷脸取款或前往银行营业网点办理取款业务。
银行加强账户管理的背景
银行密集调整个人账户交易限额和停止部分线上服务功能的背后,是电信诈骗案件的多发和复杂性的不断增加。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指出,这些调整有助于提升居民银行账户资金安全水平,减少电信诈骗案件的发生,更好保障居民财产安全。银行通过系统模型实时监控账户支付转账情况,对出现异常的账户触发限额调整机制,从而有效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和洗钱活动。
银行的挑战与应对
尽管这些措施在提升资金安全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给部分用户带来了不便。特别是那些有高频交易需求的用户,可能会受到较大影响。对此,银行应提高监控模型的识别精准度,减少误判率,并为用户提供更多的解除限制选择,特别是允许用户线上操作,以降低柜面申请产生的时间成本和交通成本。同时,银行还应加大与用户的沟通力度,做好解释工作,规范用户账户使用习惯,避免多次误判对用户带来的困扰。
展望未来
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银行在提升风险控制水平的同时,也需在业务风险防范与用户使用便利之间取得动态平衡。长期来看,银行有望通过提升金融科技水平,更好地识别和管理账户风险,为用户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务。对于广大用户而言,应密切关注银行最新规则,必要时依照银行要求进行资料补充,并保护好自身隐私信息,避免成为电信诈骗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