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产品推广 新媒体时代来了,食品快销推广怎么破?那些自媒体不会告诉你的
2009年底新浪微博开通;
2012年底微信公众号开通,到目前注册的公众号已经超过千万;
2014年数个移动直播平台:映客,花椒等上线;
支付宝眼红微信推出社交功能;
视频平台:爱奇艺,优酷,搜狐,腾讯,乐视,A站,B站也是流量大户;
几乎所有的工具类APP:美图,美柚,今日头条等都推出了广告业务;
甚至连速递易,丰巢快递的公众号下面都挂着广告;
除此之外还有地铁,分众传媒……
当然非常多的传统媒体依旧存在:电视,广播,报纸,网站,搜索排名,论坛,户外,杂志……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创业项目,想把广告信息印刷在快递盒上面,帮助商家推广。
天,这真是个疯狂的时代,消费者的生活已经完全被商品信息所包围,有个统计,每个消费者一天会接收到多达10G的广告信息;
而商家有多达数万计的推广渠道可以选择,该如何选择?
希望这篇文章可以给你们一点点思路:
其实问题并没有那么复杂。需要的只是对这些新业态进行剖析,然后一切豁然开朗,真相大白;
首先新媒体时代到底带来了什么变化?
1.媒体渠道极大丰富,相比过去,新媒体时代媒体渠道几何级数地增长;
2.更精准定位客户群体变成了可能;每个细分领域都有意见领袖,社群,圈子,代表着一个群体,找到意见领袖,找到群,圈子就等于找到了用户;
3.交流不再是单项的,而是双向的,与消费者的互动更加便捷;
4.数据,数据,数据!大数据时代广泛的收集用户数据和媒体数据变得如此简单,对广告渠道的大数据分析变成了可能,对广告效果的评估也可以更加精确;
5.“假媒体”“无效媒体”充斥,数据造假在互联网世界不是什么新鲜事情,如果商家碰到了“假媒体”或者“无效媒体”,推广费用就变成了肉包子打狗;
6.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权,特别是手机中的应用,选择权几乎完全在消费者的手中,消费者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喜好选择看还是不看广告;在无孔不入的广告世界,消费者也已经被训练有素,即使是软文也不再那么吃的开了;
那么作为商家应该如何选择推广渠道呢?是不是哪个火就投哪个?NO,NO,NO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先厘清下面这些问题。
1.有流量就有广告价值吗?
现在是个有流量的工具和平台就想卖广告,但是有流量就有广告价值吗?
NO
请大家不要抠字眼,这里说没有价值就是指价值很低,当然不排除一些价值很低的广告渠道偶尔也能有一点用处。
比如美图旗下的APP用户月活号称有4亿,然而它的广告价值极低。工具类的应用,无论是APP还是公众号,就算用户再多,月活再高,广告价值都极低,完全没有投放意义。
原因很简单,因为用户是冲着它们的实用性去使用的,用完就关了,根本不会看里面的广告推送。
当然要谈价值,不免涉及到价格,目前业界通行的计算方式是0.3-1元1次展示。文章被用户划过一次,广告视频播放一次就算,至于用户有没有真的看是不管的。这里的价值都是基于一般价格来讨论。如果你说你的朋友是大v,可以免费给你推广,这种情况不考虑。
2.媒体渠道价值的高低评价
消费者使用习惯或者接受信息的情形对新媒体的价值影响巨大:
被迫接受型:消费者没有选择权,必须被动接受,这种媒体渠道的价值是很高的,只要有一定的重复频率,几乎一定会被消费者记住。推广的成败就在于推广内容了,只要内容能够打动消费者,推广就成功了。这种渠道有:地铁内的视频广告,电梯视频广告,热播节目植入等
主动查看型:消费者在这些渠道就是为了获取商品信息,消费者会主动查看广告信息,这些渠道也是高价值的推广渠道。主要包括:各大电商平台的推广区,导购类媒体
随机获取型:消费者在这些渠道逗留时间很长,漫无目的消磨时间,但并不以购物为目的,看到有趣或者刚好有需求的产品信息可能会关注,但这种广告渠道的价值就比前两类低多了,随机性很大,对广告内容和质量的要求更高。这类媒体渠道主要包括:新闻媒体平台(今日头条,一点号,凤凰新闻等),视频平台,直播平台,社交平台,鸡汤号等
视而不见型:消费者使用时间短,即使频率高也不行,带着单纯的非购物目的,用完即走。消费者对任何附加信息都会主动屏蔽的应用,就像上面提到的工具类应用或者公众号都属于这种情况。主要包括:各大工具类APP,工具类公众号
可以粗略地把广告价值分成高中低三档:
高
中
低
地铁内的视频广告
新闻媒体平台:今日头条,一点号,百度百家,UC号,凤凰新闻,新浪新闻等
工具类APP
电商平台
社交平台:微信,陌陌,微博等
工具类公众号
导购类自媒体
直播平台:花椒,映客等
户外平面媒体
热播节目植入
鸡汤号,以非导购内容为主的公众号
视频平台:优酷,爱奇艺,搜狐,腾讯
当一些自媒体火起来后,许多商家趋之若鹜,希望通过利用他们的粉丝效应和流量效应的红利。比如咪蒙的一条广告要好几十万,然而我却不敢苟同她的广告价值。咪蒙是有很多粉丝,官方数据说有800万,她的文章平均阅读量有百万左右,非常厉害;然而这800万人是喜欢看咪蒙的文字,而不是喜欢文章下面的广告。当我们遭遇到一篇我们喜欢的文章下面的广告时,我们会因为喜欢文章就喜欢下面的广告吗?当然不会。所以虽然我没有咪蒙广告效果的评估数据,我也敢断定这类大号的广告效果。当然如果你花了50万去找咪蒙打广告不会颗粒无收,总会有些效果(毕竟粉丝基数在那里),但是如果这50万花对了地方,效果肯定能够好几倍。比如一款美食,找咪蒙就不如找一个公认的美食家推。
有的朋友就会问了,现在很多广告都是按照点击收费的——这很让人放心,只要用户不点,就不会有费用产生。我之前在陌陌平台和某日头条上都投放过零食的点击广告,但是购买的上万次点击转化率为0。当然你们可以说是广告内容不行,但是我们仔细研究数据发现不到1秒的跳出率为80%以上。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大部分点击用户是误点进入的,一发现是广告马上退出,他们根本不关心是什么广告。
视频网站呢?很多非付费用户可以忍受片头广告,但是没有人会看。只要广告播放了,视频平台的任务就算完成。
3.媒体与销售融合趋势愈发明显;
在过去,媒体与销售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业态。然而今天很多的内容电商,又做内容又卖东西。逻辑思维,一条,悦食中国,enjoy,企鹅吃喝指南,黑市,半糖,奶牛妈妈,等等,例子数都数不过来。
这种融合的趋势为新产品带来了性价比更高的推广手段,如果你的产品能够被很多这样的内容电商所青睐,那是可以省很多推广费用的。这些非主流电商背后都有一群对某些产品有要求的拥趸,得到他们的背书,就等于贴上了特质的标签。但是,这些非主流电商对产品品质的要求更高,需要花时间让他们认可你的产品。
4.其实不一定需要广告;
虽然食品快销是个竞争的红海,我虽自诩为一个媒体人,却不认为所有新产品都需要广告或者宣传。下面两种情况,你的产品可以不需要广告就获得不错的销量:
1)你的产品性价比很高,相同质量你的产品价格比竞争者便宜,同时还能够给经销商不错的回报,你的产品就不需要广告。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瑞典的ICA麦片。在微信公众号上,提及瑞典ICA麦片只有800篇左右的文章,而同等档次的日本卡乐比麦片有近7000篇文章;在视频平台上没有瑞典ICA麦片的相关视频,而日本卡乐比麦片的视频有100多个;再仔细研究网络上关于瑞典ICA麦片的曝光文章,清一色的全部是渠道的促销信息,别无其它。但是仔细研究两种麦片的总销量,应该是一个档次的。
仔细研究瑞典ICA麦片的渠道,我们还能够发现它已经做到了无孔不入,从流量巨头“天猫超市”等,到特色电商,再到线下,到处都是它的身影。这款麦片就是属于性价比较高的产品,只要把渠道做好,就能够实现不错的销量。
如果再做推广,当然销量还会表现得更好,但是利润率能不能增加就需要更进一步的分析了,跟产品的销售目标,市场策略,老板的喜好也强相关;
2)如果你的产品有非常明显的特制,也可以不做推广,只做渠道。比如你的产品非常漂亮,一看就让人喜欢,自然会有很多迷妹帮你晒。这种产品也不需要广告。一点典型的例子就是:星空棒棒糖。虽然作为食物,它就是垃圾中的垃圾:高糖,一大堆色素,添加剂,但是它美啊!大部分买它的人都是用来拍拍拍,晒晒晒。这种产品哪里需要广告?
但是如果你的产品是内秀型,质量很好,但是表面上看不出来,性价比也不高,那广告是必须的。不然别人怎么知道?就算是招商,你也得说服经销商吧。至于选择什么渠道,怎么做内容就需要每个案例单独分析策划。
如果你的产品既不是外秀型,也不是内秀型,也没有好的性价比。那先不要谈推广了,多花点时间在产品上比什么都强。花钱给没有竞争力的产品做推广是无源之水,早晚枯竭,没有意义。
5.再简单说说广告内容
一个成功的推广包含三个最重要的因素:推广渠道,内容,重复。
前面简单分析了一下新媒体的渠道,下面再简单说说内容。媒体界有个人人都知道的经典语录:渠道为王,内容为霸
在没有成为头部内容时,渠道永远是最重要的。因为要做到头部内容实在太太太困难了,不仅要勤奋,要天赋,还要运气。纵观改革开放几十年,能被人记住的头部内容有多少?
所以对内容的要求能够达到70分就足够了,最重要的要求就是:简单明了。比如最近地铁里的放的“千和酱油”它反复重复它的卖点“零添加”就很好,人们一听就明白。
前段时间有个做澳洲牛奶的朋友,发给我他们的广告语:让每一滴全球最优离你更近。我真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
简单明了却不能简单粗暴,细微的差别效果迥异。有个反面的案例就是顶呱呱的地铁广告。他们仗着自己财大气粗,买了大量的地铁广告,对于有实力的企业本来是件很好的投资,但是他们却滥用了这个优质资源,造成很恶劣的效果。他们的广告语之一就是:贷款就找顶呱呱。这就是个非常粗暴的广告,因为它是“命令式”的语句,给不是“说服式”的。不给消费者任何原因,反正贷款就要找顶呱呱。现在是个商品和服务都大量过剩的时代,广告主用这种命令式的语句会令消费者产生极不愉快的感受。并且顶呱呱还不断在地铁里重复播放,以至于最后遭到投诉,一段时间甚至被勒令整改。作为消费者的我对顶呱呱的感受是:土豪,低素质,绝不能用他家的服务。这是个非常奇葩的案例,简直不敢相信在成都这样有文化和历史底蕴的地方会出现这样的企业,但愿它们能够收敛一点。
重复也是很重要的,有人统计过,一个产品消费者要被动地记住,至少需要重复5次以上。所以,不要期待广告一投放就能立竿见影。不过有这样的例子,我们只能就一般情况讨论。
6.事件,可遇不可求;
事件营销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令很多商家趋之若鹜。好的事件就像中彩票一样是低概率事件。如果为了做事件而做事件,往往导致负面效果。现在的消费者实在太精明,不要忽悠他们。事件营销最典型的反面案例就是“金立手机”,不知道的可以去搜一搜。
7.僵尸粉,假数据到底有多严重
在这个一切以数据说话的年代,假数据也是泛滥成灾。如果推广选到假大号,那就是肉包子打狗了。什么数据可以做?粉丝,评论,点赞,凡是可以看到的数据都可以做,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等。头部内容的数据基本上都是真的,但是中不溜秋的所谓大号就有很多水分,有的甚至90%都是假的。辨别假数据并不难,就是需要花时间而已。
要把新媒体说清楚,不是一篇两篇文章可以做到的。看完这篇文章也不能够告诉你们你的产品应该如何推广。具体问题必须具体分析,毕竟新媒体营销还是很专业的活路,需要花时间研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上面的一般规律还有可能被推翻。但是希望这些内容可以抛砖引玉,引发大家思考,让大家规避一些推广中的坑。
后续还会有一些研究成果和经验跟大家分享,祝大家生意兴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