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文学文章 纪念李国文丨将文学建设成自己的理想国
李国文
当代著名作家。1930年生于上海。1947年考入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理论编剧专业学习。1949年进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1950年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任某部文工团创作组长。1957年发表短篇小说《改选》,被打成“右派”,下放劳动。1976年后重新提笔写作,创作长篇小说《冬天里的春天》《花园街五号》,中短篇小说《危楼记事》《寓言新编》《涅槃》等。晚年写作以散文随笔为主,主要作品有《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中国文人的活法》《大雅村言》《闲话三国》《红楼非梦》等。
2022年11月24日,李国文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著名文学评论家贺绍俊作为其后辈、至交、故友,特撰此文,沉重哀悼。
本文由作者授权人民文学出版社独家首发。
将文学建设成自己的理想国
贺绍俊
李国文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现实主义作家。但在今天的发言里,我特别想说说他的理想主义精神。李国文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记不起是哪位哲人说过的话了,‘文学是我的理想国’。”我后来特意去查过但也没查到这是哪位哲人说的,因此我更愿意将这句话当成是李国文自己说的话,而且我以为,这也正是李国文内心想要说的话,他的确是把文学当成是自己的理想国,他为文的一生就是在将文学建设成自己的理想国。
李国文年轻时还在铁路系统工作,拿起笔写小说,发表的第一篇小说是《改选》,这篇小说可以说就洋溢着一股在理想鼓动下的激情,这种理想是一种人民当家作主的理想,这种理也然是同当时的新中国成立后的高扬的政治环境相和谐的,李国文正是出于这一理想,要为人民而呼喊。小说写了一位真心实意要为工人兄弟们做事的工会干部老郝,老郝不愿迎合上级领导,不适应官僚主义的一套繁文缛节,因此在新一届的工会改选中,老郝的资格被领导取消了。但是,广大工人群众不干了,他们在改选中纷纷站出来为老郝说话,尽管选票上没有老郝的名字,工人们却在选票上郑重地添上老郝的名字,最终老郝以最高票数当选。小说具有鲜明的人民性,李国文关心人民,同情人民,站在人民的立场说话,并直率地批评了在官场上盛行的官僚主义。今天我重新阅读《改选》,仍能感受到李国文的批判精神是多么犀利!他竟然写到,在改选的现场,工人们一致将老郝选上,老郝却抱着自己的孙女坐在一个角落死去了!老郝之死的描写,正是反映了现实生活中越来越缺少像老郝这样真正为人民着想的干部。李国文的这一笔写得真是狠呀,如果不是他内心对于人民当家作主的理想充满着期待,他的批判也不会有这么激烈!这篇小说也给李国文带来厄运。
但厄运并没有将李国文的理想精神磨灭。他在文革后重新拿起笔写作时,就写了一篇小说《车到分水岭》。这篇小说写一位知青姑娘要回城了,即使如此,她还留恋在乡下养蜂的日子,敬佩带着她一起养蜂的知青伙伴刘平,她不叫他刘平,而是叫他李响。李国文在小说最后说:“生活在理想里的人是幸福的,所以他们管他叫‘理想’。”这其实就是李国文对待文学的态度,大概他在心里是把文学称为理想的。从《改选》起,到二十多年后的《月食》,到新时期以来一发而不可收的创作,无不留下这一鲜明的思想轨迹。他最后写的一篇小说是《垃圾的故事》,这篇小说同样写了一位充满理想精神的年轻人。李国文要通过这篇小说揭示这一事实:人性中最为珍贵的东西正在被人类自己制造的垃圾慢慢地侵蚀。李国文还要进一步警示大家,人类不仅制造着有形的物质的垃圾,而且在制造着无形垃圾,即一种精神的垃圾;精神的垃圾对人性的侵蚀更为可怕。这就是为什么小说中的那位要同城市中的垃圾作战的丁丁是那样的不被人接受。因为他身边的人既是垃圾的制造者又是垃圾的受害者,他们正受到垃圾的侵蚀却执迷不悟。对于丁丁来说,他的认死理,他的不愿随大流,他的在垃圾问题上的义无反顾,就因为有一种理想的追求在支撑着他的精神意志。李国文将心中的理想精神赋予了笔下的这位年轻人。
李国文当年的理想不是个人化的,也是社会普遍的理想精神,当年与李国文同样年轻的一批作家几乎都是怀有这样一种共同的理想进行创作的。因此其中有相当一批作家也像李国文一样,因为对理想的执着和纯粹,而遭遇到政治斗争的打击。这些作家当年被批判的作品后来被命名为“重放的鲜花”重新出版,我们读这些作品时,大致上都可以从“理想”这个切入点进入作家们的创作。但是,如果说当年这批作家最初开出的鲜花,都明显带有一个新政权建立后整个社会洋溢着的蓬勃向上的青春气息,那么,在后来的急风暴雨摧打的过程中,他们不得不对心中的美好理想进行沉重的反思,因而理想在他们后来创作上的投射,就会留下各自不同的身影:有的是以一种愤懑之情回首那段理想被毁灭的岁月苦难,有的是对当年理想激情下的狂热成分作一种平实的检讨,有的是在以忘却当年理想冲动的情绪之中透露出对理想的眷念。但李国文有他最突出的特点,在他后来创作的作品里所包含的理想的正向延伸的痕迹最重。你或者可以说,李国文是不改初衷的。李国文是以理想之砖在文学中垒起了他的理想国。他的理想精神与他的现实精神融为一体,从而构成了他的文学世界。他以理想精神的眼光去观照现实社会,他对现实的批判又鲜明地指归到理想的未来。李国文晚年基本转向历史随笔和杂文的书写,此时的李国文阅历更加厚实,理想精神则处于沉淀的状态,因此他以一种老辣的眼光面对历史,以理想为标杆,以现实为参照,将世事看得更为透彻,论述更为精辟。他是擎着一盏理想的灯穿行在幽暗的历史纵深处,这是他的文章依然那么有思想震撼力的主要原因。
李国文是当代文学重要的作家,同时他还曾是《小说选刊》的主编。我有幸也在《小说选刊》工作过,虽然我去的时候他已经不做主编了,但他仍然很关心我的工作,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和帮助,我还要重点说说在《小说选刊》做主编的李国文。李国文做主编时要从大量的作品中优中选优,他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呢?李国文说,作品很难分高低,惟有语言具有量化的可能。因此他把语言放在第一位。他还有很多判断语言的经验,比如他要看词语的重复出现频率,假如这一篇小说里有词语反复出现,他就觉得要警惕了,这说明作家要不就是词穷语拙,囊中羞涩,要不就是疏于推敲,仓卒成章。又如他还关注作品中是否有新鲜的、流行的词语,通过这一点可以看出作家是否活在当代。又如他还要看作家在使用早期词语或古代汉语时是否准确到位、恰到好处,通过这一点,可以看出作家的学养以及驾驭文字的能力。对语言的重视也就是对文学性的重视,正是通过李国文的努力,也培养起《小说选刊》重视语言和文学性的编辑传统,当年我在《小说选刊》工作时,就能感受到这一传统是如何引导着大家看稿编稿的,至今,《小说选刊》仍然把语言和文学性作为选稿的重要标准。李国文本人在写作上就是非常讲究语言的,他的语言自然而又准确,生动而又传神,他的语言是文如其人的语言,他的豁达、机智、正直,以及淡泊名利,都凝聚在他的文字叙述之中。他以这种方式在文学中营造自己的理想国,因此他的理想国具有永恒的魅力。
今天,追思李国文,希望能够延续他的理想主义精神和对语言的精益求精。
《冬天里的春天》 | 李国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小说以革命干部于而尤重返故乡石湖的三天两夜经历,回溯、对照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后17年到“文革”和粉碎“四人帮”长达40年的斗争生活,表现了“春天在人民心里”的主题。主人公于而龙抗日时期是石湖游击队的队长,解放后是某大型军工动力厂厂长兼党委书记,他重返故乡是要为他的亡妻、游击队指导员芦花40年前不明的死因揭谜,找出打黑**的凶手。于而龙和芦花当年都是石湖贫苦的渔民,为了还高门楼王家的债,于而龙喝了药酒到冰湖中捉鲤鱼险些丧命。
他们在党的指引下毅然举起了革命的火把,与高门楼王家斗,与日寇、湖匪斗,像胶龙和旋风出生入死战斗不息。于而龙后来又作为骑兵团长,驰骋在解放战争的战场;又作为第一批创业者,在沼泽地里建起了大工厂。可是他的结发妻子早在40年前就不幸牺牲。芦花有着异常坚定和敏感的阶级感情,她与高门楼王家有着不共戴天的阶级仇恨。她像一尊威严的战神,把王家老大的头颅掷在老二王纬宇的面前。王纬宇则是混进革命队伍的阶级异己份子,几十年来一直隐藏在于而龙身边捣乱,表面上却假装“革命”,刨掉自己父亲的坟墓,用血写入党申请书,开口闭口是“阶级斗争”,又利用游击队的求胜心理作出错误决定,险些使全队覆灭。在工厂又搞什么“红角”,凡事左三分,最后他刽子手的面目终于被揭露了。
小说时序颠倒,历史和现实穿插,情节扑朔迷离,更增加了它的艺术魅力。
《唐朝的天空》
为更完整地呈现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的综合创作实力、艺术品位和思想内涵,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遴选部分获奖作家的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散文的经典作品,编成集子,荟萃成了“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短经典”丛书,得到了专家和读者的一致好评。
《唐朝的天空》一书是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李国文的“短”作品精选集,收录了《玛丽小姐》《月食》《猫不拿耗子》《不沉湖》《何晏之死》《唐朝的天空》等经典短篇小说和散文篇目。
《李国文评注酉阳杂俎》
《酉阳杂俎》是唐代笔记小说,作者段成式,出生于世代簪缨之家,其祖段志玄是唐代开国功臣,其父段文昌原为中晚唐时期宰相,其子段安节著有《乐府杂录》。因家族及官职之便,段成式遍览宫中藏书,博学精敏,文章冠于一时。
本书评注者李国文老师,当代作家,小说《冬天里的春天》曾获茅盾文学奖。晚年转向古代文化的研究,出版有《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等书。李国文老师出版本书的目的是使《酉阳杂俎》走出学术研究的高阁,他倾向于对历史、掌故、传说等进行详细的介绍,对许多现象也借古讽今,直言不讳。语言通俗易懂,风格犀利大胆。
《酉阳杂俎》对于唐代社会的生活、风俗、文化的描写,以及李国文老师的评注中对唐代生活的想象和描绘,都是十分宏大、有趣、神秘又瑰丽。
稿件初审:周 贝
稿件复审:张 一
稿件终审:王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