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小说细节 八省联考小说试题《秋雨》答案解析和备考启示
秋雨[日]川端康成
(适用地区:江苏、湖南、福建、重庆)
我的眼睛深处,映出团火降落在红叶山上的幻影。
与其说是山,莫如说是山谷更贴切。山高谷深,山峦紧迫溪流两岸,巍峨地雄峙着。不抬头仰望,是不易窥见山巅上的苍穹的。天空还是一片蔚蓝,却已微微现出了暮色。
溪流的白石上,也同样弥漫了薄薄的暮霭。红叶的寂静。从高处笼罩着我,渗透我的身心。莫非要我早早地感受日暮之将至?小溪的流水一片湛蓝。红叶没有倒影在溪流的蓝色中。我怀疑起自己的眼睛来。这时,在蓝色的溪之上却看见了火从天而降。
仿佛不是在降落火雨或火粉,只是小小的火团在溪面上闪闪烁烁。但从天上降下则是无疑的。那小团的火球落在蓝色的溪面上旋即消失了。火从山谷降落的瞬间,由于红叶的缘故,看不见火的颜色。那么,山巅上又是什么情况呢?抬头仰望,只见一团团小火球以想象不到的速度从上空降落下来。大概是火团在活动的缘故吧,以雄峙屹立的山峰为真正堤岸,看起来狭窄的天空好像是一条河流在流淌。
这是我在去京都的特别快车上,入夜刚要打盹的时候所泛起的幻影。
十五六年前,我住院做胆结石手术时,同我邂逅的两个女孩子总是留在我的记忆里。这次去京都,我就是为了到京都的饭店去看望其中一个女孩子的。
另一个女孩子生来就没有胆液输送管,据说顶多只能活一年,所以必须接受手术治疗,植入人造管,将肝脏和胆囊连接起来。母亲抱着幼儿站在走廊上,我走近看了看,说道:
“多好啊,这孩子真可爱!”
“谢谢。恐怕今明两天就不行了。正在等家里人来接呢。”母亲平静地回答。
孩子静静地入梦了。她身裹山茶花图案和服,大概是术后胸前缠上绷带,衣裳宽松而臃肿。
我对那位母亲说出这种唐突的问候,也是因为住院患者之间的互相体贴而疏忽了的缘故吧。这家外科医院来了许多做心脏手术的孩子。手术之前,他们有的在走廊上东奔西跑,有的乘电梯上上下下,嬉戏喧闹。不觉间,我也同这些孩子打起招呼来。他们都是五岁到七八岁的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心脏手术最好在幼儿期进行,否则可能夭折。
这些孩子当中的一个特别引起我的注意。每次乘电梯,我几乎都看见她也在电梯的犄角。这个五岁的女孩子独自一人蹲在站着的大人的腿脚后面,总是闷不作声。她那双不和悦的眼睛射出强烈的光芒,那张倔强地噘起的小嘴在紧闭着。我向我的贴身护士探听,据她说这女孩子几乎每天都要花上两三小时这样独自乘电梯上上下下。就是坐在那道的长椅上,她也是绷着脸,不吭一声。我试着问她搭话,她的眼睛却一动不动。我对我的护士说:
“这孩子很有出息啊!”
后来,这女孩子不见了。
我问护士:
“那孩子做了手术?术后情况好吗?”
“她没做手术就回家了。她执拗地说:看到贴邻病床的孩子死了,她就不愿做手术,要回家:不愿做手术,要回家。谁的劝说她都不听。”
“唔……但是,她会不会夭折呢?”
这回我到京都就为了去看望这个如今已经是二八妙龄的姑娘。
雨敲打在客车车窗上的声音,把我从朦胧的梦境中惊醒。幻影消失了。我又快要打盹儿的当儿,就听见雨点打在车窗上的声音。转眼间,风雨交加,雨点敲打车窗的声音越来越激烈了。打在窗玻璃上的雨点,一滴滴地顺着窗玻璃斜斜地流落下来。有的雨点从车窗的一端流到另一端。流着流着,暂短停住,接着又流动起来。流流停停,停停流流,显得很有节奏。一滴滴水点,后面的赶超前面的,上面的低低地落到了下面,划出一道道交错的线,我从流动的节奏中,听到了音乐。
我觉得火降在红叶尽染的山上的幻影,是静谧无声的。然而,敲打在车窗玻璃上流动着的一滴滴雨点的音乐,却又变成了那降火的幻影。
后天,在京都某饭店的大厅里将举办新年和服表演会,我应和服店老板的邀请前往参观。服装模特儿当中的一个叫别府律子的,我忘不了她的名字。但是,我不知道她当了服装模特儿。我没有去欣赏京都的红叶,宁可来观看律子的表演。
翌日,依然秋雨绵绵。下午,我在四楼的大厅里看电视。这里像是宴会大厅的休息室。已有两三场婚宴的客人,显得十分拥挤,打扮好了的新娘子也从这里经过。我偶尔回头,看见排号早的新郎新娘从会场里走出来,站在我身后拍摄纪念照片。
和服店老板就在那里致辞。我询问别府律子来了吗?老板立即用眼睛指一指近旁。原来律子正用不和悦的目光,凝望着站在被秋雨打得朦朦胧胧的玻璃窗前拍纪念照的新郎新娘,律子紧闭双唇。这位亭亭玉立的美丽姑娘还活在人世间,我本想趋前探问:还记得我吗?想得起来吗?可我终究还是踟蹰不前。
“明天的表演会,我们请她穿上新娘礼服,所以……”和服店老板在我的耳边悄声说了这么一句。
(叶渭渠译)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写“我”眼中的幻影,团火降落红叶山,白的石、蓝的水。火团在溪面上闪闪烁烁,暗示了一种生命之美。
B.“我”再次看到律子时,“本想趋前探问”,却“终究还是踟蹰不前”,表现了"我”既想见她又不忍心面对她病况的心情。
C.小说再次出现律子“不和悦”的目光,第一次写的是她害怕做手术,第二次写的是她没能提前一天穿上和服的情绪。
D.这首小说很简短,故事也简单,不以人物性格的独特与情节的曲折取胜,整篇小说有一种含蓄美和朦胧美。
答案解析:
这一题选C。
C选项是考察透过人物的神态描写(目光)去揣摩人物的心理。做这种题目,我们要回到原文中去,紧紧贴着原文,结合上下文仔细推敲。
第一次写律子“不和悦”的目光,是“我”在电梯中对律子的观察,是对律子性格的表现。从“后来,这女孩子不见了”这句话来看,律子没做手术是“后来”发生的,与我在电梯中看到律子的目光,发生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所以与律子是否害怕做手术无关。
第二次写律子“不和悦”的目光,从原文“原来律子正用不和悦的目光,凝望着站在被秋雨打得朦朦胧胧的玻璃窗前拍纪念照的新郎新娘”和“明天的表演会,我们请她穿上新娘礼服,所以……”这两句话来看,律子的心理应该与她看“新郎新娘”和将穿“新娘礼服”有关,与她是否提前一天穿和服无关,至少原文的信息无法推出这一个结论。
7.文中画线部分在小说结构上有重要作用,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举秋海和团火,上承“我”在火车上的所思所见,下启对律子生活现状的描写。
B.通过写音乐变成幻影,凸显律子故事和生命理解的关系,使小说的层次更加丰富。
C.以“我”的感受来写秋雨和团火的变换,使小说的抒情结构具有虚实相生的特点。
D.通过写“我”的情绪变化和对“幻影”的强调,扭转了小说故事情节的进展方向。
答案解析:
这一题选D。
这个题目考察文中段落句子的结构作用。
D选项考察学生对情节发展特征的把握,错在“扭转”,这段文字之前,写我去京都看律子,这段文字之后,作者写他在京都某饭店大厅看到律子,情节发展是顺承关系;而且律子的先天性心脏病并没有治愈,她还是随时可能死去,人物的命运也没有扭转。
8.小说写到小姑娘身裹山茶花图案和服的细节,又写律子作为模特参加新年和服表演会,这样写暗示了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①暗示了律子和小姑娘相似的命运②因为小姑娘裹山茶花图案和服的细节是和“她恐怕今明两天就不行了”相联系的。
答案解析:
这个题目到底考什么?实际上并不复杂,考的就是小说中服饰(和服)描写的作用,服饰描写无非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所以这个题目就要去思考和服与小说中两个人物的性格命运是什么关系。
穿山茶花图案和服的小女孩第2天就死了,美丽的山茶花图案和服衬托了小女孩悲剧的命运,而律子要穿美丽的新娘和服,这衬托了她因先天性心脏病,可能随时死去的命运,所以和服“暗示了律子和小姑娘相似的命运”。
9.这篇小说体现了什么样的情感氛围?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氛围的?(6分)
参考答案:
1 这篇小说体现了生命美丽却无常易逝的伤感氛围。
2 ①通过现实中律子随时可能早逝的不幸来表现。②通过团火降落红叶山的幻影来渲染。
答案解析:
这个题目问小说表现了怎样的“情感氛围”和“如何表达”这种情感氛围,实际上考察的就是对小说主题的概括和小说主题是如何表现的。小说主题主要是通过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形象来表现的,小说主题的提炼概括也要从这几个方面去归纳总结。
小说写了一位先天性没有胆液输送管的小女孩夭折,写了律子因为先天性心脏病可能随时死去,从这两个人物,不难归纳出作者表现了生命的脆弱,人生的无常,命运的无情与不公。
至于如何表现主题的?从整体上来看,小说出现了几大段的景物(幻影、秋雨)环境描写,除此之外就是小女孩和律子的故事,所以自然是通过这两个方面来表现主题的。
如果学生对川端康成的小说艺术创作特色有所了解的话,这个题目更容易做。
川端康成幼年父母双亡,其后姐姐和祖父母又陆续病故,他被称为“ 参加葬礼的名人” 。一生多旅行,心情苦闷忧郁,逐渐形成了感伤与孤独的性格,这种内心的痛苦与悲哀成为后来川端康成的文学底色。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
备考启示:
这篇小说印给我的学生(广东),学生反映小说读不懂,题目不会做,特别是问答题。从这篇小说的命题来看,命题人特别强调“因文设题”,强调对“给定文本”即“这一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的把握,淡化了套路性的知识考察,比如问某个情节的作用等等这样的题目。
但是从我上面对题目的解析来看,命题人还是在围绕小说的主题、情节、环境、人物来命题的,对小说阅读能力的考察,还是离不开小说的这几个要素,所以不管命题人怎么设问,学生都应该把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内容,化陌生为熟悉,比如问“这篇小说体现了什么样的情感氛围?”,既然是问“情感”,“情感”不就是主题的范畴吗?不就是归纳小说的主题,表现了什么思想情感吗?通过这样的问题转换,命题人看似陌生的提问就变成了常规的提问,自然也就知道如何去做了。
我们知道,小说阅读这样主观性很强的阅读,但却有客观性的统一标准的答案,也就是说全国考生都要有同样的答案,至少是近似的答案,所以命题人表面上反套路,但是背后其实还是有套路的,如果没有套路,那就没有统一的答案。
所以现代文阅读备考,就是要帮助学生建立,从审读题干,到阅读文本,到组织答案,三者之间的思维路径,只有打通这三者之间的思维路径,建立起适合考试阅读的“思维模板”,只有这样不同的考生才可能得出同样的答案。
我认为备考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不仅要准备考试需要的知识与能力,还要在审读题干,明白命题人的意图要求,根据题干的要求处理给定的相应文本,然后组织答案,学生应该把这几个环节打通,在这几个环节之间建立有规律性的思维通道,这需要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进行不断的反思与总结,备考过程就是学生认识自我和重塑自我的过程,把自己从“学生”变为“考生”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