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写文章有没有标点符号 孔子蒙受的千年不白之冤,就是因为标点符号没发明?
我们现在读写文章所用的标点符号是什么时候被应用的?是北洋时期。如果没有标点符号的应用会有什么后果?没有标点符号的应用那所有人的著述就有可能被误解。大家听我细细道来。
西方标点据说源于古希腊时期,在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文都是连写,只是偶尔用直行的二连点和三连点分隔词句。当时的大学者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一书中提到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著作因为连写而难以断句。而后来亚历山大图书馆馆长阿里斯托芬才创制出三级点号:中圆点(·)、上圆点(·)、下圆点(.)。
而西方新式标点系统是意大利语法学家和出版家马努提乌斯(约1450~1515年间)。他制定5种印刷标点:逗号(,)分号(;)冒号(:)句号(.)和问号(?)。他的家族在百年间出书近千种,行销欧洲各地,这几种基本标点陆续为各语种普遍采用。15世纪中国的印刷术传到西方后,印刷界希望统一标点符号的用法,各式各样的标点符号用法纷纷出现。
而古代我们的书籍都是没有断句的。古代私塾的老师除了教授学生书写认字之外,最重要的另一个职责就是教学生怎么把书籍文章断句。 如果古代人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会怎样呢?他需要首先通读全文,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断出段落,再根据理解的意思,逐步进行段落和句子的断句.而这往往很难避免错会起意,尤其是很多失去佐证的和传承的古代书籍。
例如记录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言行的”论语”一书里就有这样的情况,有一句记载孔子对百姓态度的话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直普遍的看法是断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就是“可以让老百姓按照我们指引的道路走,没必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到了现代曾经引起一些学者的批判,认为这是对人民的不尊重。
而很多研究孔子言论的人认为,孔子对待人民的态度不是这样的。这是因为断句错误,和没有考虑上文语境而引发的误解。应该断句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的整句话就是说,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好,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人民还玩不来这些东东,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
还有一种断句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老百姓若可任使,就让他们听命;若不可任使,就让他们明理。”而且不止这三种,还有几种不同的断法认识,我们就不一一阐述了。总之,就是因为古代没有标点符号,才会引起学术界广泛的争议,这种不同断法不但是学术问题,还涉及到孔子对平民的态度问题。
那么,标点符号在我国应用的历史是怎么样的呢?汉语标点符号史可溯源到甲骨文中使用线条和间空作为分词分段手段,但从那时直到清末,得到共同认可使用的还只有句(。)、读(、)、表示着重的(.)、表示专名的(——)等几个标点而已,而且这些标点符号常常同其他符号(如评点符号)混用。
清代翻译家严复1904年出版的《英文汉诂》是最早把外国标点符号用于汉语的著作。
而到了民国时期,1919年4月胡适、钱玄同、刘复、朱希祖、周作人、马裕藻6名教授极不愿看着“现在的报纸、书籍,无论什么样的文章都是密圈圈到底,不但不讲文法的区别,连赏鉴的意思都没有了”。于是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一次大会上,他们提出了《方案》,要求政府颁布通行“,。;:?!—()《》”等标点。
1920年2月,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第53号训令——《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我国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标点符号从此诞生。所以,我们熟悉并所有人都在应用的标点符号的使用还不到百年历史。而且作者认为孔子那句话一直是因为断句而被误解,孔子对民的态度绝不是在封建社会流传千年的那种普遍解读。大家认为呢?
(点击关注,每天带给大家新鲜的资讯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