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技术类文章 Github是目前唯一的还有流量红利的写作平台
喜欢在网上写文章的人,基本都会开个微信公众号,因为这里的写作环境足够封闭、纯粹、干净。阅读本身就是一种社交活动,看到好的文章,我们会不自觉的转发到微信群或者朋友圈,现在还能点个「好看」。如果哪一天公众号这个产品从微信里剥离出来,估计看的人也不多了。
但我还是那句话,尽管公众号的流量红利已经过去了,但它依然是目前为止最佳的写作平台。「自媒体」这三个字不是公众号发明的,但的确是公众号让自媒体火起来的,无数人正以此为职业。
封闭的环境,有利也有弊,最大的弊端是:无法被开放的互联网检索到。这也就意味着,我今天在公众号上写了一篇文章,如果三天之内的阅读量不够多,就算再过三年,阅读量依然不会有太大的提升。
知乎专栏:
知乎原本是一些KOL们发表观点和讨论的社区。自从2016年「知乎专栏」这个功能上线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知乎上写文章。
当时有一个热议的话题就是:知乎专栏产品升级,简书们怎么办?
真实的现象也确实如此,很多在简书上写文章的人,都纷纷跑到知乎上来写文章。甚至原本在 csdn 、博客园上写技术类文章的码农,也开始转移阵地,在知乎上积累自己。因为他们明白,光写文章还不够,还得加点社交和讨论,才能持续曝光自己,让更多人关注自己,提升影响力,进而打造个人IP。饥人谷做web前端培训的方应杭,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他在知乎上异常活跃。
头条号:
作为公众号的竞品,头条号一直就没有红利期。那些在头条号上写文章的人,大多采取的做法是:
在公众号发完文章后,copy到头条号上再发一遍。
简书:
单纯从写作的角度来讲,简书才是体验最好、功能最完善的写作平台。
那为什么简书一直不温不火呢?一来,是公众号、知乎等平台抢占了用户的阅读时间。二来,简书上并没有太多的大V,首页的鸡汤文还不少,怎么吸引用户呢?吸引过来之后,怎么留存呢?
但话又说回来,如果你只是业余随便写点日记或者杂文,不追求曝光或者影响力,我强烈建议你在简书平台上写。
的介绍:有流量红利的写作平台
终于说到了本文的重点。今天,团长给你介绍另一个很特别的写作平台:。
是为软件项目提供代码托管服务的网站,网址是:
虽然也可以存放私有项目,但目前的绝大部分仓库,都是开源的软件项目。 号称是世界上最大的程序员(同性)交友网站,也被人戏称为 :
的出现,提供了一种更为开放和自由的代码编写方式和协作方式,让现代世界的软件开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说是一场革命也不为过。
说到这里,可能有些同学就一脸懵了:“我又不懂技术,我又不写代码,你给我讲这个干什么?”
先别急,团长的文章,确实是面向广大普通读者的,所以,请容我一一道来。
已经越来越火
截至2018年底, 的全球注册用户已经超过3100万。其中,中国地区的注册用户应该不超过1000万。这个注册数量其实是非常少的。
还有一点,你听好了:2018年增加的新用户比以往6年的总数还要多。
看到没有,使用的人数,正在呈指数级增长。而且,可以肯定的是,在未来几年甚至十年里, 网站会越来越火。原因如下。
没有竞品:
你可以发现,我们日常使用的很多软件,在国外都有类似的竞品,只是你无法通过正常的上网方式接触到而已。我随便举几个例子:
上面提到的国外产品,如果我们国内的普通老百姓可以自由访问的话,你觉得国内的软件会面临怎样的下场?当然了,这种假设过于天真,就不展开讨论了。
幸运的是, 网站,全球网民都可以自由访问。要知道,在曾经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国内用户是无法访问 的。
而且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遇到竞争对手。其他的什么 、 等代码托管网站,都过于小众,还不能和 相提并论。
被微软收购:
2018年6月4日,微软悍然宣布以 75 亿美金正式收购 。这是被称作“全球最大同性交友网站”的代码托管平台 成立的第10年。
在过去,微软曾经是开源软件的坚决反对者,但现在,微软是开源社区的最大贡献者之一。
有了微软爸爸的加持, 将继续为开发者赋能,以后必定逐渐壮大。甚至,因为有了 的赋能,未来一定是个人人懂点编程的时代。
最新消息——可以免费创建私有项目:
2019年1月8日, 有了重大更新:之前需要付费使用的私有代码库,今后可以免费使用了。
这一举措,无疑是不给其他代码托管平台留活路啊。你还等什么? with ,已是大势所趋。
账号已经成为技术人的名片:
根据我的经验,如果你是软件开发人员,并且在 上有一两个比较火的开源项目,那么,你去面试的时候,是具有绝对优势的,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你实力非凡、拥抱开源(当然了,你是否真的实力非凡,那就另说了)。面试官一定会眼前一亮,对你刮目相看。
现在的有些猎头很精明、很全栈,开始到 上来挖人了。这不,我前段时间就收到一封这样的邮件:
从上面这张截图就能看出来, 还有什么不能做的?
所以说,作为码农,既然无法在微博、知乎等地方占有一席之地, 倒不如好好经营你的,绝对可以极大地提升你的影响力。
看一个大V的影响力,我们会先去看他的微博、知乎、或者公众号有多少关注用户;而看一个技术人的影响力,以后我们会去看他在 上的 人数、项目的 star 数、以及作者的活跃度。
有人说:“那万一有人在 上刷 star 量,数据造假怎么办呢?怎么判断出这个人是大佬呢?”
这个很好理解,写公众号的大V,也有可能会刷粉,微博上的僵尸粉更是多得夸张,但我们只看大V的粉丝数么?这当然不够,还要看文章下面的留言数、点赞数、文章内容的质量、文章的转发量等。再回到 ,我们也会看作者所在项目下的 、 pull 等活跃度,以及项目本身的质量、项目的 fork 数、项目被他人使用的广泛程度等。
所以说,账号已经成为技术人的名片,这是毋庸置疑的。
是技术人的娱乐圈:
我刚刚说,很多娱乐八卦、实事热点,一般都是在微博、知乎等地方讨论火热。但实际上呢,技术人恰恰是最先关注到这些新闻的,因为在工作日的时候,他们是上网最多的人。换而言之,他们是距离互联网最近的人。
可如果新闻热点是发生在技术圈子里,要去哪里看呢? 答案是:在 上看。
给大家举个新闻热点的例子。2018年12月25号,也就是圣诞节的这一天,阿里的开源框架 Ant 莫名其妙多出了一个彩蛋,导致很多使用这个框架的网站,按钮上突然增加了积雪效果,并增加“ Ho Ho Ho”的提示信息,效果如下:
网友们反馈说,他们网站上的按钮,是不是被狗啃了?
随后, Ant 框架的开发者在知乎上做出了如下声明:
这个新闻出来之后, 上炸开了锅,截图如下:(以下截图,均出自 )
话题讨论的链接如下:
加彩蛋就算了,连 「 」这个单词都拼写错了:
作为吃瓜群众的我,当时看到这个新闻热点,真是笑了一整天。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反映出, 上的 功能,本来是用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现在却被拿来炒热点了,跟论坛跟帖没啥区别。我只能说, 真的是被国人给玩儿坏了。
有一个排名的网站,可以看看:
有一个第三方的网站,可以看到 作者的综合排名,网址是:
网站打开的效果如下:
上面这个网站的排名,只是一个参考,我需要做两点提醒:
我们该如何使用
既然 网站已经成为明日之星,那我们该如何用它呢?
的基本操作:
首先,你应该在 上注册一个 账号,温馨提示两点:
另外,你也要简单地了解一下 语法,才知道该怎么编辑 「md」格式的文件。
使用 创建自己的项目:
在 上创建的项目,不一定都要跟代码相关。其实,你还可以创建很多非代码类、甚至非技术类的项目。比如:
综合上面列出的几点,与其说 上承载的是项目,倒不如说是你的作品。
随着越来越多的非技术类项目逐渐入驻 ,我隐约感觉到,在不久的将来, 将会成为不容小觑的内容创作平台。请记住我今天的预测。
是一个巨大的流量池:
什么叫流量池呢?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B站、知乎等网站,很多大V的个性签名都是:“本人的公众号是 xxx”,写完文章后还会来一句:“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也就是说,B站、知乎等网站都是属于流量池,它们的很多流量,最后都导流到公众号去了。
也可以成为流量池。如果你的项目比较有影响力,你可以引导读者去关注你的其他内容。比如说,如果你在其他平台推出了一个付费栏目,你就可以把该栏目的信息挂在 上,做导流。
互联网的下半场,仍然是流量思维,只不过,流量越来越贵了。
列举几个比较火的项目
我使用网站的时间已经有四年多了,见过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项目。我在此列举几条,应该可以给你一些启发和激励。
项目1:计算机基础入门
项目地址:
项目截图:
如果你是学计算机的,请一定关注这个项目,它包含了算法、计算机网络等基础知识,很全面。
这个项目非常火,目前已经有 47k 的 star 了。这是什么概念呢?就目前的标准(2019年初)来看,如果你的项目超过 2k 的star(也就是至少2000人的收藏量),就已经比较牛逼了。
更牛逼的地方在于,这个项目的作者是即将于2019年6月份毕业的中山大学的研究生。他在校招中同时拿到了百度、阿里、腾讯、头条、华为、网易游戏、顺丰科技等七个大厂的offer,属于绝对的实力派。这么年轻有为,还这么有影响力,着实让人惊叹。
项目2:前端入门
项目地址:
项目截图:
这个项目的作者于2018年初,**辞在家三个月,系统地学习 Web 前端,并整理了详细的学习笔记。在这期间,作者几乎每天都会把学习的Web前端的内容上传到上。
你没看错,这个项目是我创建的。而且,我会一直更新下去。本项目争取照顾到每一位前端入门者的同理心,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少走弯路。
项目3: Boot 学习
项目地址:
项目截图:
上面 Star 最多的个人开源 Boot 项目,关键是还有很多国际友人也参加到这个项目中。
Boot 现在已经成了 Java 程序员必须学习的一门技术,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关注。
项目4:五分钟学算法
项目地址:
项目截图:
这个项目通过视频的形式来介绍算法,实属难得。
光看截图中的项目介绍,也能看出,该项目的作者,跟我一样有毅力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