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创业 陈嘉庚:用一生所获财利服务社会
陈嘉庚(1874—1961年),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人,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在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设各个阶段,陈嘉庚都作出过重大贡献,曾被毛泽东称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实业报国
实业报国是贯穿陈嘉庚一生的一条主线。诚如他自己所说:“立志一生,所获财利,概办教育,为社会服务,虽屡经困难,未尝一日忘怀。”
鸦片战争后,在困顿与徘徊中挣扎的中国人奋力求索,掀起了“下南洋”谋生的热潮,陈嘉庚的父亲陈杞柏就是其中一员。陈嘉庚出生时,父亲正在新加坡经营米店和一家小厂。1891年,17岁的陈嘉庚第一次下南洋从父经商。不幸的是,1904年父亲破产并欠下巨额债务,重振家业的担子落在了青年陈嘉庚的肩上。事实上,根据当时新加坡的法律,父债不必子偿,但从小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陈嘉庚还是毅然承担了父亲的所有债务,从此便也开启了艰辛的商业之旅。他曾这样回忆道:“非常事业要达成功,亦应受非常之辛苦,若乏相当之毅力,稍不如意,便生厌心,安能成事哉?”可见创业的道路是极为困苦的。
而立之年的陈嘉庚,经过多番市场考察,发现菠萝罐头销路多且投入资金少,于是决定利用手头仅有的资金加借来的7000元,在距离新加坡城区10英里的淡水港山地创办菠萝罐头厂,并给自己菠萝罐头的商标定名为“苏丹”,意思是菠萝罐头之王。在陈嘉庚的精心打理下,菠萝罐头厂的运营非常好,收获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然而,1906年夏季,菠萝罐头行市低迷,陈嘉庚的罐头厂遭遇打击,这使得他不得不探寻新的商业项目。一次偶然机会,陈嘉庚从一个橡胶商人那里购进18万粒橡胶种子并购买了大片土地,建起了自己的橡胶种植园,后成为雄踞南洋的橡胶王国。而其经营的菠萝罐头厂走出低迷之后,在1913年产量已经占据整个新加坡的半数以上,真正成为了业内的“苏丹”。不仅如此,此时的陈嘉庚审时度势,决定涉足轮船航运业,及时改变经营策略的他再次赢得了可观利润。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陈嘉庚依靠经营的菠萝罐头厂、米业、橡胶业和航运业,迅速跻身新加坡富豪之列。从一贫如洗的农家子弟成长为实力雄厚的企业家,陈嘉庚是华侨史上第一个“赤手空拳走出去”的东南亚工商巨子,树立了华侨华人在海外艰苦创业、诚实守信的成功典范。
教育兴国
在获得巨额财富时,陈嘉庚始终没有忘记奉献于祖国,认为振兴工商业的目的在于报效祖国。
早在民国初年,陈嘉庚就敏锐地认识到“民智不开,民心不齐,启迪民智,有助于革命,有助于救国,其理甚明。教育是千秋万代的事业,是提高国民文化水平的根本措施,不管什么时候都需要”。正是本着这份爱国兴学的初心,他多次返回故里,倾资办学。他先后在故乡创办了集美小学、幼稚师范、乡村师范、女子师范以及水产、航海、商业、农林等专门学校。
陈嘉庚最为世人所称道的是他一手创建福建省最早的综合性大学——厦门大学。作为全国唯一一所由华侨独资创办的大学,当时厦门大学设有文、理、法、商、教育五大学院,17个系。1921年4月6日,厦门大学正式开学,却因严峻的全球经济危机,遭遇办学资金急剧减少的困境。尽管市场的不景气严重打击了华侨企业,但陈嘉庚没有退缩,而是坚定地表示:“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嘉庚先生果真变卖了自己的3座大厦,换取维持厦大运营的经费。
据不完全统计,陈嘉庚一生用于办学的善款超过1亿美金。他不仅自身倾资兴学,而且带动一大批仁人志士捐资助学,振兴中华。正是在他的倡导下,大批华侨纷纷捐资办学,蔚然成风,使中国的东南部崛起数座学术重镇。
抗日救国
陈嘉庚虽身处南洋,但一直心系苦难中的祖国。1906年,陈嘉庚与途经新加坡的孙中山初次会面,深受孙中山革命思想的熏陶,热情投身于民主革命,于1910年春加入中国同盟会。
九一八事变前后,陈嘉庚积极从事抗日救国活动。1928年日军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济南惨案”,陈嘉庚听说后,立即领导华侨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在抗日战争期间,他精心筹划组织,带头捐款捐物、认购国债,使南侨总会在短短3年多的时间内便为祖国筹得约合4亿余元国币的款项。此外,他还组织各地筹赈会为前方将士捐献寒衣、药品、卡车等物资,并在新加坡和重庆投资设立制药厂,直接为前线供应药品。
在全力支援祖国抗战的过程中,陈嘉庚增进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理解与认同。1939年,陈嘉庚应国内之请代为招募3200余位华侨机工(汽车司机及修理工)回国服务,在新开辟的滇缅公路上抢运中国抗战急需的战略物资。1940年,陈嘉庚率领“南侨慰问团”回国,这是他一生中尤为壮丽的篇章。他在《南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余观感之余,衷心无限兴奋,梦寐神驰,为我大中华民族庆祝也。”这次考察重庆、延安等地,访问国共两党,可以说陈嘉庚是“为民族解放尽最大努力,为团结抗战受无限辛苦”。此行他亲眼看到了国民党政权的腐败无望和延安的政治清明,对国共两党的态度开始发生重大转变。他据实发表关于延安观感的演讲,积极热情宣传,盛赞中共领导的陕甘宁边区的新气象,认定“中国的希望在延安”。抗日战争胜利后,陈嘉庚的爱国民主活动依然在继续着,他积极创办《南侨日报》,宣传爱国民主思想。
建设祖国
陈嘉庚自幼饱读诗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先贤的“大一统”思想无疑对他有重大影响。在参与实业救国、教育兴国、抗日救国的过程中,陈嘉庚深刻认识到,中国只有完成统一,才能够抵御外侮、发展经济,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的梦想。而在与中国共产党多年的相知相交与精诚合作中,他更是对党的理想、目标、“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了深刻的认知与发自内心的认同。作为一名曾去国怀乡、旅居海外的华侨,他对祖国统一的期盼之情更是根植于心。
1949年新中国诞生,陈嘉庚应毛泽东的盛情邀请,回到了他心心念念的祖国。新中国的成立,让他为之奋斗的民族复兴大业迎来了曙光;在党中央和人民政府的支持下,他倾注毕生心血的教育事业也开始重归正轨。就在他准备全身心投入到新中国建设事业中时,1949年11月,蒋介石台湾当局派飞机连续轰炸中国大陆沿海城市,陈嘉庚亲手创办的集美学校在轰炸中遭到严重破坏。他对此固然痛心疾首,却毫不气馁,在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向海外亲友筹集大笔资金,不仅使学校重修一新,而且多有扩建,扩大了规模。
作为爱国人士,他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并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看到新中国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陈嘉庚的报国热情高涨。他将自己在新加坡的产业变为现款,用于扩建厦门大学。晚年的陈嘉庚,积极参政议政,不辞辛劳地奔波于祖国各地,考察各地工厂企业建设情况,并提出许多中肯的意见或建议。
陈嘉庚晚年,在集美学村东南方临海的一角修建陵园,并取名为鳌园。鳌园的围墙上雕刻着上千幅壁画,记录了古今中外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名人、奇景。在众多雕刻中,有一幅名为《台湾省全图》的作品最具匠心;而全图的一册,则有他亲自撰写的《台湾史略》。其文饱含着一位爱国华侨期盼两岸统一、矢志于祖国富强的拳拳之心,文辞真挚感人,念之催人泪下。
1990年3月,为了纪念陈嘉庚先生,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一颗由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陈嘉庚星”。一如这颗小行星,陈嘉庚的精神也在天地之间闪烁着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