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向课题可以发论文吗 「院长访谈」杨现民:凝心聚力谋发展,砥砺奋进开新局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达学习好、贯彻落实好“**”精神,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促进创新驱动战略,现推出“贯彻‘**’精神 聚焦高质量发展”院长访谈活动。系列访谈将深入展现各学院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的特色成绩与创新举措。
凝心聚力谋发展,砥砺奋进开新局
——访智慧教育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杨现民
校报记者:杨院长,您好!智慧教育学院近几年发展迅速,成果丰硕,您能简单介绍一下学院的整体概况吗?
杨院长:智慧教育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现有软件工程、教育技术学、现代教育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和电子信息(计算机技术)5个硕士学位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教育技术学和智能科学与技术4个本科专业。教育技术学是国家特色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江苏省核心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是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专业。学院建有5个省级教学与科研平台: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软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教育信息技术与传播实验教学中心、教育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智慧教育研究中心(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市级科研平台:徐州市智能教育工程研究中心,3个校级研究平台:教育感知和教育智能研究中心、智慧教育工程中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校报记者:可以请您聚焦学科内涵建设,谈一谈学院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成绩吗?
杨院长:第一,智慧教育学院实施精细化管理,提升教师队伍规模和水平。
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工作,列入全年重点工作计划,动员全院教师力量,领导班子带头发挥专业资源优势,吸纳更多专精尖人才加入,提升教师队伍规模。自2020年以来,学院积极开展线上招聘和面试,截止目前共举办视频招聘会11次,面试19人次。
学院注重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学院现有教授12人(含特聘教授1人),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2人,省"青蓝工程"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人,受聘教育部教育信息化领域专家2人。学院重视青年教师培养,注重发挥老同志的模范带头和示范引领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在专业建设、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方面的提升。学院不断优化教学、教研和科研奖励办法,提高科研奖励力度,制定学术交流资助办法,邀请专家学者进院交流,营造积极进取的学院环境,提升教师职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让青年教师有为有位,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形成高层次人才队伍。
第二,强化生本教育理念,培养时代前沿人才。
学院坚持以生为本理念,以培养新时代信息化专门人才为目标,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和开放式的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努力搭建学生成长成才平台,创造良好育人环境,切实提升学生专业基础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2019年4月,学院专门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心,中心成员在计算机专业赛事中屡获佳绩,2019年获得国家级奖项和省级奖项多次,获得谷歌(中国)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1项。学院坚持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并重,出台一系列激励措施,鼓励学生竞赛和科研,让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学院通过实施本科生导师制、聘请考研导师、开设"智慧讲堂"学术交流等措施,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全方位和多层次的关怀和支持。近年来,学生产出高水平论文多篇,获得高级别赛事奖项多次,学生平均就业率在98%以上,研究生考博率也在逐年上升。
第三,多措并举,提升学院办学实力。
1.稳步推进教师整体科研能力,提升教师科研竞争力。学院邀请国内、校内专家学者进院开设专题讲座,出台科研奖励办法,营造良性科研环境和氛围,鼓励教师多产出能产出。2019年,教师获批国家级、省级、市级科研项目、横向课题多项。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SCI、SSCI、CSSCI、EI、核心期刊论文多篇。出版学术著作多部,申请专利和授权专利多项,获批软件著作权多项。
2.扎实推进专业建设,筑好良性育人根基。2019年教育技术学品牌专业顺利通过省验收,并获得"优秀"成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两个专业顺利通过省专业综合评估。为提升嵌入式人才培养质量,学院专门制定《智慧教育学院嵌入式培养教学质量管理办法》,多次开展专题讨论研究。推进面向学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混合式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新思路,提供教学新模式。同时,学院教师有序开展重点教材立项、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申报等,研发国内首个面向师范生的课堂突发安全事件处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
3.聚焦学科内涵建设,助力学科发展实现新跨越。学院不断拓展信息化与智慧教育研究领域,在教育大数据和智慧教育方向保持国内领先优势。在整合学院多学科资源的基础上,申报获批徐州市智能教育工程研究中心。联合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工程学院筹建徐州市人工智能学会。与教育科学学院共建江苏省教育学优势学科,协同落实教育学博士点申报任务。
4.切实扛起责任使命,推动社会服务实现新突破。学院在立足专业、学科发展的基础上,发挥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走出校门,提供社会服务,创造实际价值。学院形成四大服务方向:教育与ICT培训、教育信息化咨询、课程资源开发、信息技术产品与技术研发,深入探索面向中小学校的信息化综合服务模式,支持地方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与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学院目前已签订实际合作协议和教育项目研发多项,未来将拓宽在更多领域的合作和交流,加紧社会服务步伐。
校报记者:现在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好"**"精神,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促进创新驱动,增强内涵发展,基于此,对于学院未来的发展,有怎样的思路和规划呢?
杨院长:学院在保持现有发展势头的氛围下,持续推进学院的内涵式建设和发展,整合内外资源,发挥智慧,打造学院亮点工程,建设建成优势学院、品牌学院和一流学院。学院在发挥现有平台优势的基础上,聚焦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支撑省教育学优势学科建设。学院贯彻新发展理念,提炼形成专业办学新思路,以新工科和师范认证为契机,落实以本为本教育思想,提升办学实力。学院以培养新时代信息化专门人才为目标,注重个体发展,构建良好育人体系和育人环境,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
关于下一步的计划:
1.凝心聚力计划。发挥老中青的“传帮带”作用,紧密教师联系,形成团结奋进、齐头并进的发展氛围。优化基础设施环境,改善办公、教学、实验和科研条件,打造学院特色名片,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和获得感。学院领导班子成员深入群众,广开言路,倾听教师意见,发挥集体智慧,形成发展合力。
2.挖潜能激活力计划。学院将整合教师资源,充分挖掘教师潜能,实现分类管理和梯队建设,发扬教师自身优势,关注青年教师成长,实现重点重大项目突破,继续探索教学型教师教学改革,培养出高层次人才队伍。
3.大学科开放融合计划。以开放融合创新为新发展理念,实现学科交叉发展,激发潜能活力,产生具有标志性的发展成果。抓住省教育学优势学科三期立项、软件工程硕士点获批的新机遇走上联政府、下联产业之路。同时瞄准AI、大数据、区块链前沿科技与教育场景的融合,解决教育垂直领域的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