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数据取款不了 大数据时代丨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大数据时代的思考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
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狄更斯《双城记》
用狄更斯《双城记》中的这段话来形容“大数据时代”是再准确不过了。
马云曾说:大家还没搞清PC时代的时候,移动互联网来了,还没搞清移动互联网的时候,大数据时代来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大数据”将是未来投资的金矿。他们肯定了大数据的价值。
但是也有人认为:除非你拒绝手机、拒绝网络、拒绝信用卡等一切现代科技,否则你将无法逃脱一些合法或非法的“偷窥”者,他们正在无时无刻的“窃取”着你的行为信息,这就是大数据时代的特点。这个观点则是暴漏了大数据带来的弊端。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大数据带来大价值
“如果说20世纪是石油为王的时代,21世纪就是数据为王的时代。”未来,数据会像石油、电力等能源一样,成为最重要的资产,任何一个企业和个人都将成为数据资产的拥有这,需求者和使用者。如果将这些数据资产规范好,盘活使其流通起来,便一定会对社会创造出极大的价值。
下面看几个大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案例,来体会大数据对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革。
医疗大数据——看病更高效
除了较早前就开始利用大数据的互联网公司,医疗行业是让大数据分析最先发扬光大的传统行业之一。医疗行业拥有大量的病例,病理报告,治愈方案,药物报告等等。如果这些数据可以被整理和应用将会极大地帮助医生和病人。
在未来,借助于大数据平台我们可以收集不同病例和治疗方案,以及病人的基本特征,可以建立针对疾病特点的数据库。在医生诊断病人时可以参考病人的疾病特征、化验报告和检测报告,参考疾病数据库来快速帮助病人确诊,明确定位疾病。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医生可以依据病人的基因特点,调取相似基因、年龄、人种、身体情况相同的有效治疗方案,制定出适合病人的治疗方案,帮助更多人及时进行治疗。同时这些数据也有利于医药行业开发出更加有效的药物和医疗器械。
金融大数据——理财利器
大数据在金融行业应用范围较广,典型的案例有花旗银行利用IBM沃森电脑为财富管理客户推荐产品;美国银行利用客户点击数据集为客户提供特色服务,如有竞争的信用额度;招商银行利用客户刷卡、存取款、电子银行转帐、微信评论等行为数据进行分析,每周给客户发送针对性广告信息,里面有顾客可能感兴趣的产品和优惠信息。
零售大数据——最懂消费者
零售行业大数据应用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零售行业可以了解客户消费喜好和趋势,进行商品的精准营销,降低营销成本。另一层面是依据客户购买产品,为客户提供可能购买的其它产品,扩大销售额,也属于精准营销范畴。
另外零售行业可以通过大数据掌握未来消费趋势,有利于热销商品的进货管理和过季商品的处理。零售行业的数据对于产品生产厂家是非常宝贵的,零售商的数据信息将会有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降低产能过剩,厂商依据零售商的信息按实际需求进行生产,减少不必要的生产浪费。
交通大数据——畅通出行
近年来,我国的智能交通已实现了快速发展,许多技术手段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交通的大数据应用主要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可以利用大数据传感器数据来了解车辆通行密度,合理进行道路规划包括单行线路规划。
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大活数据来实现即时信号灯调度,提高已有线路运行能力。
科学的安排信号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利用大数据计算平台才能计算出一个较为合理的方案。
在美国,政府依据某一路段的交通事故信息来增设信号灯,降低了50%以上的交通事故率。机场的航班起降依靠大数据将会提高航班管理的效率,航空公司利用大数据可以提高上座率,降低运行成本。铁路利用大数据可以有效安排客运和货运列车,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除了以上几个领域之外,大数据还在教育、政府、体育、环境保护等等各行各业都有广泛的应用。基于大量数据的积累,使得各种决策更加科学合理,更加”人性化”。因此,大数据带来的大价值,使得身处于这个时代的我们成了其最大的受益者。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大数据暗藏大隐患
对于消费者或者互联网所谓的“用户”来说,大数据的意思就是尽可能地搜集跟终端消费者相关的隐私,然后进行营销。
从理论上说,大数据公司通过搜集用户行为,可以更好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增强用户体验。但是在实践上,这些所谓的智能推荐还停留在很初级的阶段,因此会有人在淘宝上搜索棺材结果在微博上不停地看到跟丧葬相关的广告。对于微博这样的公司,还意味着它会倾向于通过直接或者间接地暴露你的隐私来获得商业利益。
再比如,我们每天使用的交通卡,虽然很多并不是实名制,并没有个人信息。但是从技术上说,任何一张非接触卡都可以可能用于追踪用户的身份,以及所在的时空坐标。只需要读读你的卡就能知道你住在哪里,又在哪里上班,误差甚至不会超过两公里。
再举个例子:
某个周末,你来到了某个商场,在一个咖啡厅里面点了一杯咖啡,然后开始用智能手机上网。咖啡厅提供了免费 Wi-Fi 网络,由于法规要求需要你提供手机号进行实名认证,你毫不犹豫地输入了手机号。于是免费 Wi-Fi 的服务商知道了你的信息:你的手机号和智能手机的 MAC。
然后你开始刷微博,由于微博的 API 通常不使用加密信道,于是 Wi-Fi 热点通过偷窥 HTTP 请求获得了你的微博账号。通过你的微博,Wi-Fi 服务商有可能了解你的性别年龄工作等信息。
喝完咖啡,你开始逛街,这时候你的手机会开始扫描热点,商场可以通过 Wi-Fi 探针追踪你的位置。如果商场使用的 Wi-Fi 服务商和咖啡厅是同一家,或者与服务商建立了数据交换的协议,那么商场有可能实名地追踪你的轨迹。商场的 Wi-Fi 服务商同样会非常有耐心地存储你的信息,以备不时之需。在逛街的过程中,你打开了一些购物 App 用于比价,顺便拍了一些照片发给好友。其中一些 App 会把你的 MAC 地址和通过 Wi-Fi 完成的定位信息也发送出去。
如果存在一个完备的数据交易网络,任何对你感兴趣的人都有可能获得以下信息:你的电话号码、手机的 MAC、微博账号,何时出现在这个商场,在商场停留了多久,其间使用了哪些 App,在咖啡厅访问了哪些网站。而这一切都离不开 Wi-Fi 和 MAC。如果更极端一点,你使用了专车软件来这个商场,并且你经常来这家商场,那么你很可能已经在商场的常客数据库里了,你的家庭住址也不再是个秘密。
这个思维实验当然是虚构的,因为各种原因无关的大数据公司之间很难达成信任,它们很少进行实质性的数据交换。但是一些寡头企业则可以通过收购和战略投资将第三方变成第二方,甚至亲自介入 Wi-Fi 热点的服务。利用这些数据和技术,大数据公司事实上可以将营销做到无孔不入。
利用上述信息,商场中的餐厅可以针对最近到过商场的用户推送折扣信息,并且根据情况选择短信或微博作为送达渠道。当然现实社会中的餐厅并不会走得这么远,它们更倾向于使用微信服务号一类的技术来建立会员机制。各种 P2P 金融公司、讨债公司对数据更加饥渴,它们会愿意为你的信息(尤其是位置信息)付大价钱。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每天似乎就像生活在一个没有隐私,没有安全感的社会之中。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可能造成我们个人信息的泄露。所以,在享受大数据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各种便捷服务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牺牲一定的利益,为这种“享受”付出一定的“代价”。
结语:
在小数据时代,也就是在过去,我们只为了单一、直接的目的来使用数据,比如账单数据是为了付款,市场数据是为了推销新产品,生产数据是为了提高生产力。一旦这些直接目的达成了,这些数据就会被弃掉。
但在大数据时代,这将会非常非常的不同,因为在大数据时代,数据的价值并不体现在达成直接目的,而是体现在间接目的上,体现在那些我们甚至在收集数据时都没想到、而在后来才想出的无与伦比的用途上。大数据也并不是一夜之间就突然产生的,大数据的变现也并不是一蹴而就,都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因此,无论你惊奇还是恐惧,欢迎还是躲避,关注还是漠视,理解还是拒绝,“大数据”都在加快步伐向我们走来。我们只有顺势而为,趋利避害,才不至于被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时代提前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