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文章分析 第11课短文 《记承天寺夜游》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6
指导学习
图二:三模:《记承天寺夜游》”合作--探究” 学习模式
四、教学媒体设计
媒体设计:
a)课件部分:内容有 苏轼像、月下赏景图、月夜图、课文朗诵。
b)文字演示:课题演示、教学目标、字词演示、作者介绍演示、问题演示、板书演示。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教师恰当引入媒体,拉近学生与作者、文本的距离,便于学生理解文章,自我探究,同时协作讨论,实现教学目标。
第11课短文 《记承天寺夜游》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6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的朗读,读出文言文、宁静的味道。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本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读出文章的韵味。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准备:
课件、音频资料、文字资料
学情分析:
本文是苏轼的名作,但其中的复杂感情对于未经世事的八年级学生来说很难理解,所以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里就点到为止了,不再深入探讨。重点放在朗读和重点字词句上。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年中秋的晚上有超级月亮和月全食的奇景,同学们有没有欣赏啊?(没看到)太可惜了!但有关月亮的诗句应该记得一些吧!说得真好!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让我们乘坐时空隧道机来到元丰六年和苏轼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板书课题——《记承天寺夜游》。
二、学生简介苏轼。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写作背景:苏轼少年时即精通经史,善于写文章。元丰二年,苏轼因对新法持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本文就是在苏轼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三、朗读,读出韵味。
1、学生齐读。读准字音,读得通顺、流利(不掉字,不加字,不错读)
2、学生齐读(读清句读)
3、学生自由读,小组合作完成课文的重点字词句。(赛一赛)
月色入户:门念无与为乐者:思考、想到遂:于是怀民亦未寝:睡觉
盖竹柏影也:原来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罢了
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和我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地下好像积满了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好像有水藻、荇菜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清闲的.人了罢了。
翻译完以后请同学们再朗读一遍。
4、学生齐读,提示:但、盖、念三个字拖长点音,读出文言味。
5、抽个别学生朗读这三句话,再评点。
6、引导学生看标题,突出”夜“字,读出宁静的味道。
7、再读课文,读出“欣然”的欣喜味,“念无与为乐者”的失落味,“怀民亦未寝”的惊喜味。
四、说夜游,赏美景,发感慨。
1、在标题前加上人物、事件说成一句完整的话。
明确:晚上,苏轼和张怀民在承天寺赏月。
2、苏轼为什么夜游承天寺?为什么寻张怀民共游?
明确: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寂。二是月色很美。
他们都是被贬之人,有着共同的感慨。
插入张怀民的资料:张怀民,名梦得。元丰六年贬黄州,初时寓居承天寺。他虽屈居主薄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寄情于山水,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3、赏到了何种美景呢?(用原文回答)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参差错杂。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4、赏到如此美景,有什么感慨呢?(用原文回答)
明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五、合作探究
1、文章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A、贬谪的悲凉B、人生的感慨C、赏月的欣喜D、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2、“闲人”一词透出了一种旷达、乐观向上的胸襟。
六、拓展;
你在苏轼身上学到了什么?(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谈
你面对挫折的态度。)
七、小结:本文写作者夜游承天寺见到的美景,表现了诗人虽遭贬谪却不以为意的豁达胸襟。告诉我们无论是身处逆境还是顺境,都要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
八、作业
熟读、背诵课文。
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
第11课短文 《记承天寺夜游》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本文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四单元中的一篇。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有了一年的基础,再加上本文文字浅显,因而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的帮助下,自主疏通课文。在理解关键词语的基础上,能从整体上理解课文的意思。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能背诵优秀诗文”的要求。在教学中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的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语感。
2、理解文中重点的词句,并做积累。培养独立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学习古人借景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合作讨论学习,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反复诵读,进行欣赏、想像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略文中的自然景色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2、学习作者乐观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教学重难点:
本文是一篇意境深远的抒情小品。作者写景抒情别具匠心,需要反复朗读,仔细品味。在读的过程中逐渐感悟作者的情感。因此确定教学重点:课文的朗读与疏通。
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生的程度确定教学难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感受作者乐观豁达的胸怀。
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1、反复朗读,仔细品味。2、创设情境,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通过欣赏、探究、感悟来达到学习的目的。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
在古今中外众多的文学家中,苏轼就是这么与众不同的一个,再苦涩的遭遇,再难言的酸辛,再激愤的心境……在他这里,都能以最美的姿态永远留于青史之中。哪怕是最平淡无味的地方,在内心芬芳的他那儿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记承天寺夜游》就是这样一篇“妙手偶得之”的佳作。今天就让我们和苏轼同游承天寺,体味其中的魅力与情怀。
二、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2、写作背景,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十二月出狱后,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三、细细读,熟悉课文内容
1、录音范读。
要求: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揣摩作者的情感。
2、学生自由大声的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提示: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2、相与∕步于中庭。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请一名同学范读,其他同学根据朗读要求适当做出评价
5、全体同学齐读,体会作者感情。
四、翻译课文。
1、学生展示预习成果。
要求:分三组展示文中重点的`字词和句子的含义,每组推选出一名组长和组员以师生的形式配合展示词句的含义,其他组有不理解的可以提出来,由这一组负责解释,不会的可以请求援助,展示结束后,评出最佳表现组予以加分。
(知识擂台赛,挑战你就来。小组展风采,合作乐开怀。)
2、教师强调重点字词,学生分组回答。
请注意这些词语的含义
l念无与为乐者
l遂至承天寺
l相与步于中庭
l怀民亦未寝
l盖竹柏影也
l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这两个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五、合作讨论,探究情感
1、品美
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体现了月色的什么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月色空明清澈的特点。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月色:庭院中明亮的月光洒下来,整个院子就像是一个透明的水潭,潭中各种水草千姿百态、摇曳多姿,仔细一看,原来是竹柏的影子。
多美呀!九百年前的那轮明月仿佛正穿越时间的千山万壑向我们缓缓走来。这么美的句子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呢?(欣悦的、欣赏的语气)
边读边展开想象再现画面。
清澈透明的月色,声情并茂的朗读,如果再配上一幅摇曳多姿的画卷,那可真是锦上添花啊!(展示学生画卷)
2、探闲
①从文中找出体现作者“闲”的句子。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相与步于中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苏轼此时被贬黄州是一个闲人,为什么他还有闲情欣赏空明的月色呢?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有着怎样人生态度的苏轼?
苏轼虽然被贬黄州做着有名无实的官职,但他仍能在自然美景中怡情悦性,从容流连于月光之下。表明他并不把贬谪之事放在心上,心胸宽阔不汲汲于名利。苏轼被贬不仅生活清闲,而且有闲适的心情,是闲情逸致的体现。
(弃睡起行,邀友同乐,踏月夜游,何其洒脱。)
作者的人生态度:积极乐观,从容面对困难,豁达从容,不汲汲于名利。
“一切景语皆情语”,空明的月色洒满庭院,更是从闲人的心中氤氲而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在人生逆境中依然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乐观豁达的苏东坡!
③齐背课文,在诵读中进一步感受作者豁达的情怀。
短短的84个字让闲人苏轼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经典,他空明的心境,豁达的情怀闪耀着独具魅力的光彩。
3、悟情
面对承天寺空明的月色,面对豁达的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
六、多情的月儿
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呢?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七、课堂总结
苏轼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乐观豁达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常读一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八、作业
以《我所了解的苏轼》为题写一篇练笔。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月色:空明
闲人:豁达
第11课短文 《记承天寺夜游》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个别重点词句的翻译。
2、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文末“闲人”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猜谜语(打一人物)引出苏轼和课题
二、作者和背景简介
1、忆一忆苏轼(调动学生的兴趣,积累文学常识)———知人
2、说一说背景(为下文的学习奠定感情基调)———知时
三、品一品美文——赏文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参考注释,对手互译课文
3、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和句式,学生再次巩固。(见学案)
(二)再读课文,体味思路
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记了何事?
2、描了何景?
3、抒了何情?(这一环节,先让学生用文中的原话回答,然后再用小标题概括)
(三)研读课文,体悟“闲”情
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苏轼平生五千卷,今日怎么就闲人一个呢?
2、文中哪里看出他今天的确“闲”呢?
3、从苏轼的.“闲”你感受他怎样的情怀呢?
重点赏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然后让学生试着加上不同的语气词,再次感受苏轼内心复杂的感情。
四、说一说感悟————写文
学习了《记承天寺夜游》,你懂得了什么呢?让学生大胆发言,试着把古文教学拓展到现代生活中来,做到“古为今用”。再写一段话给苏轼,表达自己的感触。
五、小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诗人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色小景的同时,更能感受到他那从容面对苦难的人格魅力。六: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记叙———寻伴夜游乐观旷达描写———庭中月色抒情———月下感慨
第11课短文 《记承天寺夜游》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9
【教学目的】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月夜图导入: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整体感知文段
1.给生字正音、朗读课文、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再次朗读。
2.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
遂:于是;
盖:大概、原来;
但:只是;
耳:语气词
4.听音乐《二泉映月》品味月色描写,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复述描写月色的文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小组商量,以各种方式(如:小品、诗歌、散文等)复述课文内容。
三、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
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
变了。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
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6.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四、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看图写景抒情。
五、作业
阅读古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
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六、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叙事: 寻友赏月
写景: 月色竹柏
抒情、议论: 旷达胸怀
王武警
第11课短文 《记承天寺夜游》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感受学习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品析写景语句并体味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月夜图导入: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似真似幻。面对如此美景,真让人忍不住要出门去好好欣赏一番。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苏轼去承天寺,一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二、诵读译读,初读感知课文
1、师范读课文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做好标记。
2、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3、生个别读,其他点评。
4、生齐读课文。
5、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用小组对抗赛和新旧知识结合的方法来落实课文重点词的'理解和课文翻译。
三、品味赏析,深入理解课文
1、作者是如何描写月景的?有何特点?
运用增减,调换法,通过比较来体味原文的精妙。
(1)添一添,品意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处人笑语阵阵。)
你认为添上这些语句好不好,为什么?
(2)删一删,品修辞
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删去原文中的“如”盖竹柏影也,可以吗?为什么?
(3)调一调,品虚实
A、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
你认为这样的调换好不好,为什么?
2、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提示:要注意“闲人"的含义。
背景资料:
(1)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入狱。获释出狱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城东买坡地耕种养家。
(2)21岁高中进士:“奋励有当世志”。(为引出“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时出示)
(3)贬官杭州
“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官黄州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近代学者林语堂称: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第(3)点为引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时出示)
明确:“闲人”并非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而是指具有闲情逸致,兴趣高雅之人,也包含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一贬再贬,可见他的无奈与悲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作者以“闲人”自居,其中夹杂着自矜、自嘲、自解多种况味,只得咀嚼、领略。
这其中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赏月的欣喜,更多的是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生活态度。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也正是这种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态度才使作者笔下的月夜那样空灵、皎洁。
四、总结课文
苏轼之所以名垂青史,不仅仅在于他的政绩,他的诗词,更在于他饱经忧患仍然对社会和人生保持热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宠辱不惊,闲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去舒”的旷达情怀……尽管千年的时空相隔,使我们无法与苏轼握手相拥,但人性中豁达、乐观等美好的心态却是我们共同的追求!漫漫人生长路,我们也许会遭遇逆境,身处低谷,那时,请你记住承天寺夜游,记住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五、背诵课文
让我们带着对苏轼的敬意有感情地背诵全篇!
六、作业设计
1、课外阅读:(1)阅读散文《苏东坡突围》(选自秋雨散文《山居笔记》)。
(2)阅读林语堂著《苏东坡传》(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收集一些描写月亮的古诗句。
第11课短文 《记承天寺夜游》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
1、感悟作者简洁的语言特点
2、学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
3、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全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手周传雄的新歌<寂寞沙洲冷>,听完之后向学生说明这首歌是在他读完苏轼的一首著名的诗词后有感而发,写成一首比较流行的歌曲。用幻灯片出示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资料: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有关作者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少时博通经史,21岁时中进士。因不满王安石的“新政”,自愿外放,先后历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事。元丰二年,43岁的苏轼因涉嫌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本文即是在第二年写的)八年之后,旧党司马光为相,召苏轼回京,继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兼侍读。旋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等地。绍圣元年,新党复政,又以“讥讪先帝”为名贬苏轼至英州。其后一贬再贬,直到以琼州别驾身份流落海南。宋徽宗即位后,才将他召回,次年死于常州。苏轼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他的诗浪漫瑰丽,气势不凡;他的'词境界高远,开启宋词豪放一派;他的书法大气淋漓,并列“宋四家”之一;他的绘画也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道。在散文方面,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有关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有关课文
疏通文句:借助工具书,参照注释,理解文句,在通读中整体感知。
熟读背诵:让学生在简单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
作业: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检查背诵、翻译情况
感知、理解全文内容:
一、再次重申写作背景。重点理解文章中的“闲人”。这里作者以他人之“闲”(指世人多汲汲于名利而为俗务所累),反衬“吾两人”之“闲”(当时张怀民也谪居于黄州)。而作者心境之闲,既有清闲安逸之情,也含谪居空寂之感,主要反映的是作者淡泊宁静的情怀。而这种“闲”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在前文夜游的基础上产生的。
二、本文的意境:本文先写出年月日,并特别点出“夜”,于是引出对“夜游”的记叙。“解衣欲睡”,却见“月色入户”。只因这月色,于是有“欣然起行”去寻“乐”。一人不足“乐”,于是便想到寻人共“乐”,遂有“至承天寺”与张怀民“步于中庭”。只几句话,便把事情叙述得清清楚楚。这是记叙。
寺庭漫步,中心是观赏月色,于是有如绘的写景。“步于中庭”时,被满院月光所吸引,以致产生一种错觉:“如积水空明”,空明得能够看清水中横斜交错的各种水草。院里怎么会有藻荇之类的水草呢?抬头一看有竹、柏在碧空皓月之下,这才醒悟:原来不是藻荇,而是月光照出的竹柏影子。“月光如水”的比喻,在作者笔下别开生面,产生了良好的艺术效果。从而突出了月色的澄澈,展现了诗般的意境。
三、简洁的语言:本文叙事、描写、抒情相结合。叙事简单,写景如画,而抒情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人的“闲”。三种表达方式相互融合,但文字简洁,实为作文之典范。
四、布置作业: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第11课短文 《记承天寺夜游》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01-06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1-08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05-23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03-24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01-06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1-24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2-09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热门】01-04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荐】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