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都有哪些项目 黄章林:失败的创业项目都有什么苗头?
头图来自空间研习社陈敏
“我对这个没信心!”
“一看就没戏,真的。”
”果然,你看,老板跑路了......”
不管你承认还是不承认,“转型”、“创业”与“+互联网”都是房企2015-2016赛季的三大关键词 。那么问题来了,创业项目那么多,哪个有戏?哪个没戏?我当然知道“检验成功的唯一标准是时间”,可是,我又不是哆啦A梦,可以穿越到未来,看成败水落石出再决定跟谁一起混。
今天这篇文字,为您写的是那些失败的创业项目都有什么苗头?一贯原则,负面案例不能随便点名道姓,当然,你若是自己对号入座或者猜猜谁家,我也是敢于放出评论的。废话少说,马上开讲!
插图来自成都麓湖+锦里
1.违背移动互联创业的基本逻辑,自嗨型+互联网,伪创业项目。这类项目往往看上去很美,说起来很嗨,场面搞得很大!基本上都是:全国一盘棋,一起上,并且宣称未来要国际化;线上线下O2O,开网站搞APP加上地推甚至展会发布会,强势烧钱,声称流量为王;别问它怎么挣钱,人家说互联网创业,只问烧钱不谈挣钱,有了流量就有用户,有了用户就有商业价值。问题是:用户都是靠烧钱买来的,你知道你我国人变心随时随地;线上线下没有一样有优势,用户体验超差的;开始总是轰轰烈烈,慢慢变成不了了之,最后要么灰头土脸一败涂地,要么做价卖掉,那都算是好归宿。谈什么IPO,死在天使ABC轮的创业企业,恒河沙数。
那么,你要问了,移动互联创业的基本逻辑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太专业高深了,我不是李善友,吴晓波,罗振宇,我是黄章林,斗胆说三点:
第一,必须刚需。不论是吃喝玩乐的朴实消费,还是垂直行业细分领域。非刚需的项目,可以创业,可以情怀,可以小而美,绝对做不到被所谓的平台,流量与上市。当然,你必须明白一个基本概念的差别:需求与营销需求,这是不同的。打个比方,用户的需求是“挡风遮雨的居住空间”,营销需求是“买房子”。换句话说:用户得有房子住,这绝对是刚需,但是,这不等于必须要买房子!请自行联想,关于“度假”、“理财”、“医疗”、“教育”等领域的需求与营销需求分别是什么?(这部分我努力,看起来表述还是太专业,请各位脑补营销学相关知识)
第二,必须高频。创业导师们会画一个象限图,横轴是频次,纵轴是金额,于是得出四个象限:高额高频,高额低频,低额高频与低额低频。你的创业项目在哪个象限?很显然,传统的房地产开发模式属于高额低频,那么,+互联网的各类创业项目,在哪儿?如果说需求的刚需与否,决定了市场容量,那么,频次的高低,则决定了移动互联创业的成败。继续打比方:社区服务,不是保修保洁保安,是其它更多“付费服务”,通常说的“出门七件事”,频次足够,金额不高,很有希望。那么,移民呢?养老呢?办公呢?
第三,必须用户第一。不说互联网思维,反正,用户思维比客户思维更重要,我是超赞同的。起初,我超不理解那些C端用户怨声载道的项目为何资本市场垂青连连,后来,我悟到了,有些商业模式,用户不是C,不是终端用户,而是B,俗称的小B,比如房地产中介经纪人。若是全心全意为小B服务,这样的互联网创业,也是更有戏的。怕就怕,终端用户“用了都说不好”,B端使用者也是“纯粹为了补贴而勉强使用”,更可怕的是狼狈为**“洗钱”神器,你觉得那些玩资本的会这么傻乎乎被你忽悠么?诸位,你的项目服务谁?他们的痛点是什么?用了你的产品爽不爽?你的迭代够快吗?
插图来自上海人民公园厕所
2.违背创业企业管理的基本逻辑,做着玩,或者是自己信心不足/过足。投资人说:我投的不是项目,是团队。深以为然。写这篇文章,我看的也不是项目,而是团队。基本上,那些将要没戏的创业项目,问题首先不出在项目商业逻辑,而是出在企业管理逻辑。说人话就是:项目靠谱,人没戏!这种事儿,太多了,太多了,太多了。重要的事儿说三遍。岁末年初,换工作的人多,创业的也多,尤其是换工作打工的,你问我的意见,我通常都会建议:跟对人,做快事;失败的都是老板,打工永远不输;即使项目败了,你也赚了经验。后来,我自己创业了,小规模荡气回肠,我又听到一个说法:创业没有失败者,失败了也是经验。(哈哈,总之,失败还是成功,自定义的节奏)
创业企业管理的基本逻辑是什么?一个自己才开始创业的自媒体人,写这个你信吗?信不信随你,这不过是我的读书与看手机的学习心得而已。
新人做老项目,老人做新项目。这话是不是眼熟?如果你同意,那说明你也是传统企业的传统项目。对于房地产行业企业的+互联网创业而言,我不同意“新人做老项目,老人做新项目”这个观点。对于+互联网的创业企业而言,我特别害怕那种老人做新项目的团队,路径依赖太严重,基本上不靠谱。不是互联网企业有多难,而是房地产企业太特殊,转型两个字,想想总是很美好,真要再出发,没那么简单。
另起炉灶,全力以赴,置之死地而后生,如此有戏。不成功,则成仁。若是企业转型创业项目,只是蜻蜓点水,边走边看,基本上,这个,很难。好吧,亲们,看看自己所在的公司吧,哪种情况呢?
插图来自痛点说视频与拍摄现场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创业团队未能建立成功统一战线。说起来都是资源,用起来都是麻烦。创业前都是信誓旦旦,真开干都是等等看看。+互联网转型,尤其如此,人人媒体时代,战略也好,产品也罢,时时处处都是品牌,分分秒秒都是营销,于是:创业统一战线,成功营销联盟,成为+互联网转型的标准动作。
第一,创业领袖人物是行业自媒体吗?有足够的吸附力与号召力吗?既然是转型,就必须正确认识其位置。在传统房地产行业的牛人,做新的业务还是吗?
第二,企业媒体战略清晰吗?内容即产品,产品即内容,企业自平台建设到什么程度了?有没有够范儿的演讲者站台企业发布会?
第三,创业企业领导人认识几个行业自媒体?微信有互粉吗?嘿,你还别说,这点很重要。
传统的逻辑是踏踏实实做产品先,酒香不怕巷子深;互联网时代创业是营销即产品,声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