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道维护取不出来 浅谈教师职称评定的不公平、不公正、不合理
自从教师职称评定与其工资挂钩后,能评上高级或中级职称就成了教师们的终身大事,让老、中、青教师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大动干戈。就拿同年同月同日参加工作的教师来说,评了小学高级的或中学中级的教师比没评上的教师工资收入每年多2000元钱左右,这怎能不让教师们心驰神往呢?的确,一些教师为了这个“理想”努力地教书育人,做出了突出贡献,多劳多得也理所当然。但是,近六年的职称评定出现了不公平、不公正、不合理的现象,让原本积极工作的教师们寒心,他们明争暗斗、互相攻击,导致了教师之间的不和谐,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教育的悲哀,阻碍了教育的发展。
一、教师职称评定的不公平、不公正、不合理体现在“打分”上。
教师职称评定前先要“打分”排名,再根据高级或中级指标多少取前几名教师参评。参评教师的分数来自三大版块:即教师“民主”测评分、学校领导测评分、获奖、发表论文加分。就拿本人来说,教师“民主”测评分比较低,但学校领导测评分比较高,排在全校教师前三名。同是一个人,为什么同时会出现两种结果?我想:是因为我为领导“卖命”,他们如实地肯定我;而“过分”地努力工作,又遭到了某些别有用心的教师无情的打击,故意搞垮竞争对手,让其丧失工作积极性。教师们为了加分,之前在网上下载论文为学生和自己获奖,其实他们有几个能自己写出来呢?其中有个排名在我前面的年轻的女教师四年前连作文都不会批改,曾经向我请教过。但是她年轻漂亮会交际,教师和领导都喜欢她,这我远远不如她。因为我性格内向,而且个别领导和教师对我有偏见。
二、教师职称评定的不公平、不公正、不合理体现在“分配”上。
教师被评上小学高级或中学中级后,收入分配就截然不同了。但是,他们工资收入增加了,工作积极性却减低了。一些在教学一线的高级或中级教师工作没有初级教师努力,他们有的甚至认为奋斗目标达到了,就像进了“保险柜”一样,教学质量好坏就无关紧要了。他们有的主动到没有工作压力的学校食堂煮菜,争着到名不副实的学校图书室享清福。按理说能者多劳,多劳多得。而他们却是“能者”少劳,少劳却多得。一些才工作几年的高级或中级教师与工作一、二十的初级教师工资差不多,工作十余年的高级或中级教师工资已超过了工作二十年的教师工资。一些高级或中级教师除了比初级教师工资高又好耍之外,再也想不出有什么可以比的了。
因此,笔者在此呼吁:为了体现教育的公平、公正、合理,为了促进社会的和谐,为了教育的顺利发展,尽快取消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实施教师打卡工资与工龄挂钩(绩效工资可以按工作效绩下发给教师,这个可以不按工龄),让工作时间长的教师理应比工作时间短的教师工资高。因为人人都会老,人人工资都会高。
后续:下放职称评审权要维护职称评审的公平公正
得知职称评定对外语不再做统一要求后,在一家媒体工作的小杨长叹了一口气。几年前,他曾因为缺少职称英语成绩而错过了当年的职称评定。
“工作中也用不上,为什么还一定要考呢?”他很疑惑也很无奈。
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意见》要求,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倾向,科学客观公正评价专业技术人才。让职称“称职”地反映专业技术人才的能力水平和贡献,“小杨们”的问题终于有解了。
人才评价“指挥棒”回归正位
一项对20多万名一线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68%的教师认为当前的职称评聘不能反映教师的真实水平,40%的教师认为从事一线教学的普通教师群体评职称最难,而评上高级职称的教师很少仍在一线教学。
“评上的用不上,能用的评不上。”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吴江说,当前职称评定标准一刀切,存在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倾向,导致人才的评价与使用严重脱节,出现职称评定和实际工作“两张皮”的现象。
吴江说,论文等成果在某些领域确能反映人才的研究水平,但对长期在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来说,他们的主要成果并不是论文,论文也并不能反映他们的专业水平,要求他们以论文作为职称评审条件是一种简单化的管理思维,不利于专业技术人才成长。
此前,北京、广东、河南等多个省市相继出台政策,将职称评审与外语考试、计算机考试松绑,获得了广泛的好评。《意见》明确提出,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科学客观公正评价专业技术人才,让专业技术人才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深耕专业,让作出贡献的人才有成就感和获得感。
改革后,外语、计算机将不再是强制的统一要求,职称评价标准也将推行代表作制度,专利成果、项目报告、工作总结、工程方案、设计文件、教案、病历等都可以作为评价依据,真正做到“干什么评什么”。
“全国5500多万名专业技术人才为之奋斗的绝不是一个技术称号,而是要做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专业贡献的人。”吴江说,职称作为评价人才的“指挥棒”,就是要引导专业技术人员成为国家需要的有用之才,这次改革旗帜鲜明地提出要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导向,任人唯贤的评价标准在职称制度中重新确立起来了,人才评价的“指挥棒”终于回归到了正位。
畅通各行业人才职业发展通道
尽管我国县以下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占大多数,但是高级职称的职数却远远不能满足基层实际需要,而且许多系列还没有正高级职称。《意见》对此明确了倾斜政策,对长期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侧重考察其实际工作业绩,适当放宽学历和任职年限要求。
吴江表示,此次改革的导向就是不让踏实做事、潜心研究、乐于奉献的人吃亏,不让长期扎根基层的专业技术人员受冷遇寒了心。具体而言,此次改革降低了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评审职称的门槛,有利于激发基层人才积极性,鼓励人才向基层流动。
此前的一些改革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2015年11月,人社部和国家卫计委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工作进行改革。天津市一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说,改革降低了门槛,使许多医生有了考高级职称的可能,他们更愿意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去争取高级职称,无形中提高了这个队伍的整体素质,最终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
《意见》还提出,目前未设置正高级职称的系列均设置到正高级。这意味着,工程、经济、会计、农业、船舶、飞行、中专教师等11个职业系列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参评正高级职称,他们将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司长俞家栋表示,改革的目的是畅通各个层次系列人的职业发展通道,保护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有专家说,现有职称序列中,高技能人才与工程师的通道没有打通,使得高级技师缺少上升通道,不适应培养大国工匠的需要。增设正高级职称后,高技能人才可以成为工程师,这是对行业的尊重和对人才的认可。畅通发展通道、拓展发展空间,将最大限度释放和激发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维护职称评审的公平公正
《意见》要求,发挥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科学界定、合理下放职称评审权限,并提出推动高校、医院、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和其他人才智力密集的企事业单位按照管理权限自主开展职称评审。
专家表示,此举为用人单位放权松绑,把人才评价“指挥棒”交到用人主体的手里,发挥他们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简化了职称评审工作,让评审对接岗位需求,体现更加灵活更务实的职称评定导向。但放权后,会不会滋生更多“人情交易”?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也提出,《意见》要求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倾向,但在具体落实时,如果评职称依旧由行政力量主导,会不会出现既不要考试,又不要论文,就凭领导喜好来评定职称的情况呢?他强调,在推进职称评审改革时,要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系统推进改革,维护职称评审的公平公正。
此次改革特别提出要加强职称评审监督,改进职称管理服务方式。《意见》提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改革后,用人单位要通过个人述职、考核测评、民意调查等方式全面考察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操守和从业行为。《意见》还明确,探索建立职称申报评审诚信档案和失信黑名单制度,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实行学术造假“一票否决制”,对通过弄虚作假、暗箱操作等违纪违规行为取得的职称,一律予以撤销。
吴江认为,政府要加强监管,维护职称评审的公平公正。要认真落实《意见》规定,对评审委员会的组织、专家遴选、工作程序、评审纪律、权益维护、社会监督都要建章立制。要管住评审质量,下放权限后要避免一放就乱,对于不能正确行使权限的单位,政府要及时终止直至收回评审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