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道维护取不了 台阶多、没坡道、少扶手,部分地下通道老人走起来挺吃力
地下通道,对年轻人来说或许是便捷的通行工具,但对老年人来说却可能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这些走廊,设计不合理,给老人的出行带来了诸多不便。
周大妈,70岁的年纪,腿脚不太灵便。在手帕口北街的地下通道里,她顺着80多级的台阶一路攀爬,喘着气,小心翼翼。这样的场景,在许多地下通道里都有上演。对于这些年纪大的人来说,过马路本就不易,地下通道里的台阶更是成了他们的绊脚石。
在东直门桥东侧的地下通道,连接着地铁站和东外大街,人来人往。然而,地铁入口的高度却比地下通道低,这让想要穿越马路的人们需要频繁地上下楼梯,增加了他们的体力消耗,尤其是那些拖着行李箱的旅客,更是力不从心。
除了台阶多的问题,一些地下通道还存在着缺乏坡道的困扰。比如在崇文门路口的地下通道,一位轮椅上的老人因为没有坡道,只能选择在地面横穿马路,增加了出行的风险。
而缺少扶手的地下通道更是让老人们提心吊胆。张先生住在朝阳区东会新村,他发现家门口的地下通道楼梯两侧没有扶手,上楼梯时总有种“使不上劲儿”的感觉,尤其是在雨雪天气,地下通道更是成了他们的噩梦。
然而,这些问题并非无解。一些地下通道已经开始进行改造,如西直门南通道的新增电梯改造,白云桥地下通道的增设轮椅推行坡道。而《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也规定了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应建设无障碍设施,为老年人提供更便利的出行条件。
我们不能让老年人走地下通道“犯难”。地下通道作为城市的交通设施,应该更加人性化,更加贴心。让我们共同努力,为老年人创造一个更加便捷、安全的出行环境。
在我们的社区中,有许多像周大妈、张先生这样的老年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着地下通道的种种困难。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帮助他们呢?或许你有一些创新的想法或建议,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或许你自己也曾在地下通道遇到过类似的问题,欢迎分享你的经历和感受。
另外,你认为城市应该如何改善地下通道的设计,使其更加适合老年人出行?欢迎参与下面的投票,让我们听听大家的声音。
增加无障碍设施,如坡道、扶手等。
提高地下通道的安全性,如加装防滑措施。
加强地下通道的维护和清洁工作,确保通道畅通无阻。
设计更加人性化、贴心的地下通道,考虑老年人的特殊需求。
投票结果将有助于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和改善。让我们共同努力,为老年人创造一个更加友好的城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