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创业致富 大学生返乡创业 “蚓”出致富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重点在青年。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养猪致富、养鸡致富、养鱼致富的案例早已不新鲜,而青年陈浩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在沙尔沁镇海岱村建起了一座“蚯蚓基地”,“蚓”出了一条乡村振兴致富路。
在大学期间,陈浩一边学习着专业知识,一边关注着家乡农业的发展,希望自己所学所见能为家乡“三农”发展提供一条新思路。他始终把“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我们的家乡摆脱贫困,而不是为了我们摆脱贫困的家乡”这句话作为自己读农大、选择农业的初心。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陈浩发现蚯蚓养殖成本低、风险小、养殖周期短,还可以解决家乡畜禽粪污、废弃秸秆处理难的问题,随后他又不断地去山东、河北实地考察学习蚯蚓养殖技术。经过详细的市场调研,陈浩在2022年毕业得到学校的创业支持后,毅然选择奔赴家乡创业养殖蚯蚓。
最初,陈浩从河北引进种苗3000斤,承包5亩盐碱地开始露天蚯蚓养殖,一边摸索家乡的实际气温来控制蚯蚓床的湿度,一边选择合适的农业畜禽废弃物来调整蚯蚓床的透气性。经过40天的养殖,第一批蚯蚓成功出栏,主要销往渔具、饲料和污泥处理。在赚到蚯蚓养殖的第一桶金后,陈浩准备在不断打磨蚯蚓养殖技术的同时扩大蚯蚓养殖规模。但创业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陈浩也遭遇过挫折,受去年洪水影响,让蚯蚓基地受到了一定损失,好在前期蚯蚓基地排水修建完善,没有造成大面积积水。陈浩也在那一刻明显感受到极端天气频发导致露天蚯蚓产量难以控制的问题。
在自治区提出奶业振兴的背景下,规模化养牛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牛粪。于是陈浩立足本地资源,于2023年在沙尔沁镇海岱村大棚里养殖蚯蚓30亩,并且将5亩土地规划用于蚯蚓粪农作物试验田,创新实行“农业废弃物+蚯蚓养殖+果蔬花卉绿色种植”的纯生态循环养殖模式,通过蚯蚓将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巧妙化解养殖粪便对生态环保造成的难题。
现阶段,海岱村一期蚯蚓养殖基地年处理畜禽废弃物3000吨,年产蚯蚓80吨,年产蚯蚓粪1500吨。蚯蚓及蚯蚓粪亩产值在2万到3万之间。蚯蚓现主供饲料、污泥处理、药材、渔具市场等。蚯蚓粪做为最好的有机肥走向花卉、蔬菜、水果,市场效益良好。同时,蚯蚓养殖采收时期需要大量人工,每到采收时期,能为附近村民提供多个就近就业岗位,让他们也多一份收入。
大学生返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乡村发展回馈以更多的人生出彩。陈浩表示,接下来要不断打磨农业技术,培养更多的蚯蚓养殖技术人才,把更多适合养殖蚯蚓的地方带起来,让更多想养蚯蚓的人参与进来,让蚯蚓产业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供稿:陈 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