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标志产品推广 淄博:用好地理标志商标 促进农业品牌化发展
地理标志属知识产权的一种,又称“原产地名称”。地理标志商标蕴含着巨大的经济效应,用好了能发挥“点石成金”的作用。近年来,淄博市工商局把实施品牌富农战略作为服务“三农”的切入点,始终坚持注册、使用两手抓,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核心,走农业品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市场化发展之路,真正形成“注册一个商标,带动一个产业,搞活一地经济,富裕一方农民”的生动局面,有力地促进了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转变。目前,淄博市已有16件农产品注册了地理标志商标。
坚持政府推动、企业带动、协会运作,全面促进农业品牌组织化和产业化
要用好地理标志商标,首先必须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起来。组织化主要解决生产要素集约的问题;产业化主要解决生产规模和标准问题。充分发挥政府推动作用,企业、合作社、经纪人带动作用,行业协会组织作用,全面促进农业品牌组织化和产业化。
争取政府支持,将地理标志商标使用提升为区域发展战略。对典型的农业县,淄博市工商局积极推动当地政府将地理标志保护运营上升为区域发展战略。博山区是山区农业县,目前全区有5件地理标志商标。为更好地发挥地理标志作用,该局与区政府开展了一系列战略合作。2009年初,博山区政府专门成立了“博山区地理标志管理办公室”,制定了“整建制有机农产品区发展战略”,确定以“池上桔梗”、“博山金银花”、“博山韭菜”、“博山草莓”、“博山猕猴桃”5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为抓手,用5年左右时间,建成10万亩有机干鲜果基地、5万亩有机蔬菜基地、5万亩有机杂品基地。目前,该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桔梗生产基地、全省最大的有机中药材和有机猕猴桃生产基地。
发挥企业、合作社、经纪人纽带作用,促进地理标志商标产品规模化生产。推广“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经纪人)+基地+商标+农户”经营模式,发挥涉农组织纽带作用,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提高农业组织化和产业化程度。 “高青大米”由山东农凯米业有限公司负责产业化运作,该公司发动稻区126个村8760余户农民参与,组建高青县水稻产业合作社,引导农民种植有机稻;投入8500万元,建立起基地化种植基地、精深化加工基地和品牌化营销的渠道,大米产业成为高青农业的支柱产业。沂源培育壮大华盛食品、大华永大、山川果品、盛全果蔬等83家农业龙头企业、262个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参与沂源苹果运作,年实现果品订单加工销售4800万公斤。“张庄香椿”种植基地依托99名农村经纪人与农户对接,年收购香椿800多吨,实现产值1100多万元。目前,淄博市参与地理标志商标运作的企业、合作社达到960家、农村经纪人近万名。
发挥行业协会组织作用,推动地理标志商标产品标准化管理。从国际通行的地理标志运作惯例来看,行业协会发挥着核心作用。淄博市工商局积极引导行业协会承担起运作和监督使用的职责。“沂源苹果”注册后,由工商部门牵头,县里专门成立营销协会,负责品牌使用、管理、推广、监督。制定了品牌使用管理规则,完善了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考查吸收60余家符合条件的企业为品牌生产营销单位,授权其使用商标。加强规范指导和监管,实现了品牌标识、包装规格、生产管理、质量标准“四统一”。目前,该县组织实施了全国15万亩绿色食品(红富士苹果)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6万亩省级红富士苹果标准化基地、国家级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及创建全国有机农业红富士苹果生产示范基地等项目建设,沂源苹果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搞好品牌市场运作,提升农业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为了使地理标志商标更好地走向市场参与竞争,该局积极把握市场运作规律,引导其搞好品牌宣传推介、营销策划和产业链延伸,全面提升地理标志产品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
开展宣传推介,提升品牌知名度。把品牌宣传和推广作为工作重点,召开了淄博市地理标志商标新闻发布会;专门制作了《淄博市地理标志商标荟萃》画册,在今年**期间发给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引起了代表和委员以及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普遍赞誉。博山区投资5000余万元,成立了有机农业发展中心,通过实物观摩、现场讲解、投影录像、实物品尝等方式,集中展示农业品牌。抓住农副产品新上市等关键环节,搞好品牌宣传,高青西瓜新上市时,冠名了“全国中学生第三届‘高青西瓜’杯地理标志征文及商标知识大赛”,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了启动仪式;“张庄春椿”新上市时节,召开了张庄香椿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正式启用暨张庄香椿产品推介会,淄博地理标志品牌在全省、全国的知名度大幅度提升。
搞好营销策划,扩大市场份额。先后组织地理标志商标所有权单位参加了中国(长春)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烟台)国际绿色食品博览会、青岛农产品交易会等高层次会展,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济南等城市举办名优农产品专题推介会20余次。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发展连锁配送、专卖、超市等现代流通业态,开拓省外、境外市场,让淄博农产品品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高青大米”作为米粮专供走进了人民大会堂;“沂源苹果”在北京、上海、长沙、济南、深圳等大中城市设立了32处沂源绿色有机果蔬展销中心,在沃尔玛、麦德隆、易初莲花等大型超市上柜;“池上桔梗”、“博山金银花”、“悦庄韭菜”打入日、韩市场,受到国外消费者青睐。
挖掘文化内涵,大力发展都市农业、观光农业。地理标志商标本身就承载着一个地域的历史、特色、文化。沂源县以大城市的“菜篮子”、“后花园”为定位,大力发展观光农业、都市农业,规划建设了城北林果大观园、中庄镇苹果采摘园、燕崖乡大樱桃采摘园等10多个观光旅游果园和苹果、蜜桃等70多个生态农业观光园系列,每年组织开展采摘、观光、旅游等活动,年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形成了“春赏花、夏看绿、秋品果”的都市农业新格局,从卖单纯的农产品到卖综合的农味体验,走出了一条农业内涵发展之路。
净化市场环境,保护地理标志产品品牌信誉
加大注册力度,有效保护特色农产品。搞好农产品地理标志商标注册,本身就是对特色农产品的有效保护。针对地理标志商标注册周期长、要求严,早调查、早摸底,做到成熟一个、申报一个、成功一个。组织各区县工商局对辖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地方人文特点以及依托这些因素所形成的区域品牌进行全面收集、整理、归纳、筛选,在此基础上建立地理标志商标资源储备库,有重点引导申请注册,在注册16件地理标志商标基础上,目前又储备了“高青黑牛”、“马踏湖金丝鸭蛋”、“鲁山茶”、“七河花菇”等一批较成熟的地理标志商标后备资源。
加大执法力度,有效保护知识产权。把地理标志商标执法纳入日常监管,并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上市特点,每年春秋两季开展大规模专项执法行动,以查处无照经营、假冒伪劣、滥用商标标识、仿冒产品包装装潢等为重点,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着力解决困扰地理标志商标发展的市场秩序问题。2011年以来,全市共取缔涉及地理标志商标的无照经营210户,查处包装装潢仿冒案件20件。
强化帮扶指导,全面推进行业自律。从维护农业整体利益出发,积极指导行业协会、商标所有权人等制定使用办法和产品质量标准,建立规范使用自律机制,近年来共指导制定行业生产标准12个,商标品牌使用规则8项,推广地理标志商标使用许可合同示范文本5个。规范地理标志商标许可使用,对被许可使用地理标志商标使用人进行监督及农产品进行检测,对达不到质量要求使用的许可人终止合同,实施长效管理。
地理标志商标使用成效显著,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和农村经济发展
核心竞争力大幅度提升,促进了传统农业向市场农业转变。通过打响地理标志商标品牌,有效提升了淄博农产品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有效提升了淄博农产品市场份额。“池上桔梗”注册前,主要销路是农贸市场,1公斤优质桔梗2.4元左右;注册后,实行统一标准、统一加工、统一品牌和统一包装,桔梗价格提高到4-5元,销路也由农贸市场零散销售,发展成集约式销售,池上镇成为“桔梗之乡”,种植面积达4万亩,总量约占全国的70%,年出口产值1.2亿元。
经济效益大幅度提升,促进了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转变。地理标志商标成功运营,实现了土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农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增收致富。“博山金银花”注册后,山东上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每年每亩800元的价格租赁荒山薄地3万余亩,创建了集种植、研发、加工、观光农业为一体的有机金银花基地,当地农民除了每年几千元的租金收入外,还在基地打工,农民人均增收3000多元。“高青大米”成品精米市场价格平均20元,高档米每斤60元,2011年销售收入突破1亿元,稻农每亩增收960余元。
社会效益大幅度提升,全面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品牌效应被运用到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实现了产业链延伸,提升了农业产业集聚水平,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沂源苹果”品牌效应带动沂源整个林果产业发展。“沂源苹果”栽植面积达到28万亩,总产量达4亿多公斤,年产值突破10亿元,38万人直接受益于苹果产业,农民收入的70%来自林果业。同时,还促进了就业、带动整个产业链发展,沂源苹果、草莓、樱桃等专业市场达到13处,有500多家企业从事中介、餐饮、物流、运输、冷藏保鲜、包装物生产等相关行业,产值3亿多元,安排近万名富余劳动力就业。(人民网-山东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