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产品宣传墙 为什么平安、友邦等“大公司”的保险产品比小公司贵那么多?
开篇:
在很多人认知里的“大公司”是这样的:
1、大多带有“中国”头衔、
2、注册资本金百亿以上、
3、成立时间久远、
4、市场份额占比高、
5、服务网点广、
6、代理人人数多、
7、广告力度大、
8、公司印象深
等等……
那么,同样的保险产品,为什么“大公司”要比“小公司”贵很多呢?
比如重疾险,“大公司”的产品比小公司贵了30%以上:
这是活脱脱一台豪车的差距!
作为愿意多看多操心的消费者,我们在市场上看到的很奇怪的现象:
“大公司”的保险产品不仅贵的离奇,而且性能低下。
“大公司”保险产品保费贵,不是偶然,而是有其原因的:
一、沉重的历史教训,数百亿的利差损压得喘不过气
一切源于1999年之前高预定利率的保单。1996年以来,中国处于降息周期,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从1996年高峰时期的10.98%降至1999年的2.25%。三年时间,犹如过山车,惊心动魄。
而保险公司同为金融机构,不得不与银行短兵交接抢民间资金,因此,在产品的预定利率方面,也采取了无限跟风银行存款利率。
更致命的是,银行可以每年调整存款利率,而保险公司跟风设置的高预定利率,当产品一旦卖出去,就是终身执行这个高利率了。
比如平安(当年还是小公司),当年销售的终身寿险的预定利率高达8.8%,可以简单理解成每年都执行8.8%的利息给你,直至终身,你说嗨不嗨。并且,当年降息浪潮中,每逢降息前便大肆的销售保单,各家保险公司的销售额突飞猛进,比如平安就逐渐从“小公司”变成“大公司”,但随着这些保单在之后不断的兑付,高额利差损逐渐就显现了。从最近几年保险公司的平均投资回报率看,均远远没达到8.8%,意味着现在还在执行的这些老保单,让这些当年的小公司,现在的“大公司”源源不断的在亏钱。
很多现在的“大公司”都遭遇了这一利差损。
据平安测算,这些保单隐含的亏损超过200亿,峰值时(预计2050年)预计会到400亿。另据《经济观察报》报道,平安董事长在保监会大吐苦水,称公司的利差损有800亿。
世界上很多“大公司”都经历过这样血淋林的教训,“小公司”则良好的吸收了前辈们的经验,除了不背包袱,更可以有效规避这些陷阱。君不知,许多“大公司”的高管就是流动到“小公司”去,或者这些“小公司”其实就是“大公司”的核心高管另起炉灶创建的。人才都是自由流动的,换一个漂亮的新房子,把千疮百孔的破房子留下来。
关于预定利率变化史导致的这段利差损的历史,请参考风险哥去年制作的《中国保险业预定利率变化史》。
二、高昂的广告费用:
广告能带给羊群们安全感,不看性能看广告
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四大上市险企2017年年报数据显示,四大上市险企2017年广告宣传费用支出达270.35亿元,日均7407万元,同比增长11.9%,创出近年来的新高。
四大上市险企的广告宣传费用依次为:中国人寿25.49亿元 ,中国平安200.81亿(日均4725万),中国太保41.76亿元,新华保险2.29亿元。
羊毛出在羊身上的道理,不用说,大家各自领会。
或者你做了这个被拔羊毛的人的时候,你会期待当你走在大街上的时候,朋友碰面会赞誉你:oh,我的上帝,你买了中国平安的产品,真是太牛叉了!你果然是“壕”。
三、粗放的经营模式,运营成本居高不下
代理人多、内勤多,是“大公司“的标志之一,其办公场所的租金和内外勤的工资(佣金)自然也多,因此产品费率相对较高,而”小公司“,在成本控制上,会通过减少或取消业务员队伍,有些公司直接将产品交给第三方保险中介平台销售,很多成本无形中就降下来了。
如何有效降低运营成本,是近年来全球保险公司的关键问题之一。
比如在竞争剧烈的美国,许多保险公司在近年来就直接解散其代理人团队,转而寻求和市面上独立运作的保险事务所、保险经纪人、独立代理人合作。一方面,轻装上阵,不用承担销售人员成本,另一方面,把节省的成本以更优的产品和更有创新性的服务提升市场美誉度和占有率。
比如,最近一两年,国内一些有互联网背景的保险公司,开始引入无纸化保单、电子系统投保、不设置任何实体网点、全国无纸化通保通赔、线上预核保、线上理赔等等。
科技改变生活,跟上科技脚步,也成了保险公司降低成本的主要途径之一了。
只是还有很多公司船大难掉头,新技术的抵触,往往是既得利益者的不舍导致。比如最近很火的”平安一账通APP上线其他保险公司产品的事件”,昙花一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四、急功急利的增员模式,旅游奖品齐上阵
下图是朋友圈截图,保险公司以“免费旅游”诱惑人们加盟保险销售行业,不断的增员、不断的增加增员成本,对于进入保险公司的新人,还会有一些额外的培训费用支出及奖励。(羊毛出在羊身上)
国内保险营销员队伍近1000万。然鹅,新人一年留存率不足15%。粗放的经营模式、极高的人员流失率,也使得营销成本居高不下。
你交的保费,就是给这些”壕“拿去到处耍、到处旅游了。
如果说,你的代理人提供的服务很好很专业,那还情有可原。。。
如果只是提供了个渠道给你出张单子,或者就是熟人卖张人情单,那就呵呵了~
用大量旅游方案、包装精英等吸引增员、拼命增员的模式,有时候比直接打广告更有威力,更划算。部分擅长于这种操作的公司,更是依靠这样的方式伪装成为“大公司”。比如有些公司保费规模前二十名里寻不到号、注册资本、公司资产均是在八十多家人寿保险公司里名落孙山。但是刷着脸熟和增员营销能力强,硬是给自己冠上了“大公司”三字,卖着同样贵得离谱的产品。(这一切均是经营策略使然而已,大与小,更多只是包装能力强弱的体现而已)。友邦同学,说的就是你。
哦!似乎懂了!
原来高历史负债、高广告费、高运营成本、高方案费用、执行人海战术的重资产公司,能够把面粉卖出白粉价格的就是”大公司“!
原来大家认知的大公司,与市场份额、注册资金、企业背景这些东西都是没什么关系的!21世纪什么最宝贵?人才最宝贵,懂包装的营销专家最宝贵。
总是为广告买单,已经差不多踩入了90%的坑了。。。
五、换位思考,要对股东负责,能卖贵,绝不降价
“大公司”产品贵得出奇,却贵得合情合理。
“大公司”保险产品贵,除去以上种种因素,我们试下换位思考,如果你是这些“大公司”的股东。
你是希望你的持有的股票多赚钱还是少赚钱?
而最直观能够让你持有股票的保险公司增加利润的方式是?
是降低保险的费率、调高保险条款的理赔率吗?
NO、NO、NO,当然不是,恰好相反!
以现在市场上最大的保险集团,平安为例。
假设风险哥换位到平安马董的位置,也是毫不犹豫、坚定不移的执行现在的保险产品策略,因为,商业保险公司是要遵循市场规律的,首先是要为股东负责的,是在履行基本社会责任感的情况下赚取最大最大的利润。不到非不得已的时候,是不会降低利润点的。
从这一刻起,请停止喷平安的产品差了,如果世界上只剩下平安的平安福,这一定是一款好保险。
没有对比没有伤害:同一时间,比空间;同一空间,比时间。
消费者的立场和股东们的立场,各自站在利润的两面,正好就是一面对立面。不是某安的良心被狗吃了,而是你没赶上做某安客户的好时代,没遇到某安卖高性价比产品的年代。一切均是经营策略决定,当年的某安也曾是极度让利、放下身段、无所不用其极讨好消费者的“小公司”!
六、谣言止于智者,却让愚者迷乱,
很多人就是只敢买贵的
浪费掉政策红利
商场如战场,各为其主,几百亿广告费都打了,是不见效果就要见眼泪的。
因此,花钱请明星代言做了大量广告,天天炒作的“大公司”的代理人在面对对消费者让利抢市场、把广告费拿去讨好消费者的“小公司”代理人的时候。就催生了以下的无稽观点:
(一)、“小公司”服务差?理赔差?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人这样说:买保险要买大公司的,小公司不安全。这个问题从产生之初起,就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以讹传讹,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小公司的理赔就不安全。
因为保险产品赔付的安全性是受到法律、监管、合同条款等保护的。赔不赔,不是公司一张嘴说了算。
比如像意外身故,定期寿险这种产品,人都挂了,哪家公司敢不赔吗?像重疾险,最常见的25种产品都是行业统一定义的,哪家公司敢不赔吗?
退一万步讲,即使小公司理赔慢一点,同样保费一家公司赔50万,另外一家公司赔70-80万,即便真的多等几天,你愿不愿意等?
实际上,理赔时效方面,保监会在2016年有出具权威报告。
而且,排名靠前的,居然都不是耳熟能详的“大公司”。
其实,保险公司是很乐意理赔的,因为理赔首先是他们的正常工作,保险公司按合同办事而已。其次,理赔更能产生社会影响力,比请明星代言更有说服力。
至于为什么都是“小公司”名列时效性排行榜前茅,风险哥懵懂猜测,大概是这些公司的核赔部门的业务量不是很大,处理理赔的人员更充足吧。
如果还有人说小公司理赔就不好,小编只好出绝招了:
【保险理赔难之狼与小羊的故事】大家都说保险理赔难,是一个老大难问题,既然是老大难问题,都存在这么久了,那请问是“大公司”造成的还是“小公司”造成的?!
(二)、小公司不安全,会倒闭?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是不是经常听到这样的论调:
1、当消费者质疑某些“大公司”如果在若干十年之后是否还存在,代理人会引用《保险法》92条,说保险公司不会倒闭。
2、当消费者质疑代理人 某些“大公司”产品贵出历史新高度,而平时很少听到的“小公司”的产品却划算很多,这时,代理人又会说,这些“小公司“不安全,不稳定、经营不善会倒闭。
保险法什么时候成了某些大公司代理人的专属法律了?这不是自打嘴巴吗?
实际上,某些代理人的脑子就是没转过来,即便是对《保险法》也是一知半解,有些老代理人还经常犯一些笑话:比如他的保险法还停留在十几年前的版本,引用的时候还是说保险法85条或88条不允许保险公司倒闭(呵呵,这要看这个代理人究竟多久没更新他专属的保险法了)。
《保险法》是基于宪法的法典,不仅仅是国人在遵守,所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营单位都必须共同遵守。
关于保险法89条至92条,正确的解读:
①保险公司可以破产,但是特别严格;
②人寿保险公司是可以破产的,只是除了分立、合并、依法撤销,不得解散而已;
③商业保险机构经营不善,破产是对经营者的合理处罚;
④92条规定:人寿保险合同必须履约,合同条款约定的利益必须得到保护;
⑤基于必须保护人寿保险合同的合法权益,国家弄了一大堆监管和艰苦的审批,确保这个时候有其他利益集团非常愿意做接盘侠;
⑥保监会是国家设立的监管部门,谨小慎微的,人寿保险公司破产是大事,懂法律的民众始终很少,因此,除了会造成群体性信任感问题,还会造成一大堆合并和接盘的麻烦事儿,因此,风险前置很重要,所以保监会的监管非常严格;
⑦保险法92条所规定的应当维护的被保人、受益人的合法权益,什么是合法权益,这个界定非常重要;
⑧众所周知,合同里明确的利益是合法利益,没明确的利益,则不不纳入,比如不受保障的分红利益。
宏观的看待这个保险市场,有时候我们也觉得很好笑,代理人怎么总是自打嘴巴?其实,耍泼和秀下限的不过一些不会思考的代理人以及为了在岗位上活下来而不得不剑走偏锋、偷换概念的督导老师和中低层管理人员。
保险公司不会乱讲话的,保险公司之间都是互相渗透,互相持股,互相支持和互相尊重的。老板们谈笑风生,能挣钱的事情,都会考虑做。比如众所周知的中国平安是上市公司,其市值超过5万亿,但又有多少人知道,中国平安的第四大股东居然是某夏人寿的一只万能险基金?
(天呐,你们天天说金融,都不看金融。。。)
为什么华夏要持股某安?还不是因为平安赚钱啊。。。
为什么平安那么赚钱?因为大家忠诚啊(洗脑洗得好)
其实,中国举国体制下,金融领域的明珠---人寿保险公司,是没有真正的小公司的。举一个例子:很多人会说安邦人寿、恒大人寿、百年人寿、华夏人寿、同方全球人寿、工银安盛人寿、中英人寿、中意人寿等这样的“小公司”,也许因为他们的经营时间比较短、代理人数量比较少,打广告比较少,但只要我们愿意”百度一下“,都知道他们并非真的“小公司”。
那么风险哥就举例一家我们很少人听过的保险公司---渤海人寿。这家公司2014年底成立,如今注册资金都130亿了。还是实缴的!保监会虽然只要求2亿实缴资金,但是层层审批和卡壳,在当下中国,真正孵化出来的人寿保险公司,能是个小公司么?
中国近几年把保险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管住后端,放开前端,目前,保险公司已经接近200家。保险新国十条、保险产品定价利率市场化,产销分离,保险经纪人兴起,电子科技保全技术的引入、互联网保险时代的降临,等等,这不就是为了加快解决原来这些所谓“大公司”盲目发展所造成的老大难问题么。
(还在吹“大公司”“小公司”概念的,风险哥只能呵呵了。)
认知升级何其重要:
学会公平公正审视每一家公司的每一款产品
因为,如果时光倒流20年前,你极有可能丧失了购买当年那家叫“中国平安”的小公司那款预定利率高达8.8%的《少儿360终身寿险》的绝世好机会。(那个时候,平安真的是一家小公司。)
关于这款产品,这个链接有所介绍。
(现在同类产品的预定利率不过顶峰也是只能做到3.5%,而1999年之后,2015年前,大部分产品的预定利率都不超过2.5%)
论产品利益,3.5%比2.5%高40%,8.8%比3.5%高200%!!!
但是当年的机会,一去不复返咯~我们只能抓住眼前可以把握的。
冲动是魔鬼,如果你的保障需求又很紧迫,请赶紧联系专业的保险顾问。
全国有87家寿险公司,产品更是百花齐放,你觉得自己能有多少时间、精力和专业知识去了解呢?
立场决定专业,同济哥建议你找个能看懂《全国重疾险一览表》的保险顾问。
《为什么大公司的保险产品……》这个文章在八月份的时候首次刊登,大家的评论太多,早过百条的上墙量限制。因此,本次重新精修刊登,也有幸把当时的一些评论上墙,世界万物,无奇不有,以下是关于认知的百态。
原文点击:
学点保险基础,明明白白买保险,不走冤枉路。
产品测评
保险金融
保险医学
保险法律
愿你 洞悉市场
拥有一份全面而合理的保险计划
如需长期阅读同济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