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研一就发论文 学生毕业时都拿到心仪的录用通知,这位复旦教授有自己的“方法论”
这个夏天,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马忠法门下的7名硕士生,都拿到了心仪的工作录用或入学通知。指导毕业生的就业率多年保持在100%,马忠法有自己的“方法论”。
【先慢下来,才能快起来】
很多研究生刚入学,就着急忙慌地想去实习。马忠法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就业是一场“持久战”,厚积薄发,工夫贵在平时,“没有法学的基本思维和严密的知识体系,是难以在找工作时‘胜出’的。先要慢下来,才能在冲刺阶段快起来”。
他要求研究生先静下心把书读好,并定期召开读书讨论会,由学生主讲。“要在读书会上过关并不容易,先要认真看书,还要会表达,不怯场。”马忠法说,读书讨论会锻炼了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是为将来的求职面试做准备。
最近入职一家知名金融公司的刘子悦,本科并非法学专业,初入复旦时法学基础薄弱。马忠法语重心长对她提出要求,先把书读好,练好基本功,这样成本最低。如果想实习,可以寒暑假去。她欣然接受,埋头学习,直到第四学期才去实习,但其扎实的法学功底,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实习单位好评。
在马忠法看来,求学阶段最重要的事就是学习,学习能力本身就是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属于加分项。比如,在律所的诉讼组实习,经常要打官司或解决冲突,如果基本法律概念混淆不清,反而成了减分项。
另一位法学硕士生林臻煜,早在研一就发表过论文,当时她在读书讨论会上就“正当程序原则在中美外资国家安全审查中的适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得到马忠法的肯定和鼓励;这篇后来发表了的论文为其获得国家奖学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尽管后来她前往英国留学,回国后只实习了三个月,但在律所面试时,她的专业水平、理论功底和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给面试官留下了深刻印象。
【有的学生需要“做加法”,有的需要“做减法”】
采访中,马忠法对于每个学生的特点都了然于胸,脱口而出。“我喜欢和学生聊天,一般见过几次面,对于学生的个性就比较清楚了,再从侧面了解一些情况,就八九不离十了。”他经常提醒学生,要结合自己的兴趣和个性,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在马忠法看来,有的学生需要“做加法”,有的需要“做减法”。比如,新入职一家证券公司的硕士生何天阳就适合“做加法”,“他的学习效率很高,可以同时完成多项任务,于是我邀请他参加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及知识产权法律域外效力等研究课题。”马忠法说。刘子悦除了英语,还会说法语,马忠法就建议她关注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问题。对于就业方向,硕士生魏雨南曾有过纠结,马忠法建议他通过实习来试错。有了律所和法院的不同实习体验后,他决定报考选调生。“既然决定了,就集中精力在一个赛道上。”马忠法进而建议他“做减法”。如今,魏雨南心想事成,将入职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
“学生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关键在学生自身的努力和学校的培养,我作为导师就是在背后推一把。”马忠法感慨地说,他从一名农村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走过不少弯路:当年在上大学之前因为没有人指导,浪费了不少时间;上了大学之后,没能很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也“蹉跎”了不少岁月。现在,作为导师,用自己走过的弯路让学生少走弯路,成为他与学生共同成长的一个心愿。
日前,马忠法和毕业生在复旦大学法学院楼前合影留念。临别之际,他再三叮嘱,学法的人要保持清醒和冷静,不为环境所困,不被情绪所控。进入职场,本事固然重要,也要学会与人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