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款审核拒绝提款 【警示】@所有人|2021年第1号预警,警惕“注销校园贷”骗局,广东已有人被骗99万!
导读
近期,全国多地出现“注销校园贷”新骗局,不少在校及刚毕业学生“中招”,被骗金额少则几千,多则几十万。为此,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2021年第1号预警,提醒大家警惕这一新骗局。
“如果不注销校园贷
就会影响个人征信……”
你是否收到、接到过类似短信、电话?
警惕!这是典型的“注销校园贷”骗局
近期,已有不少在校生
甚至已经毕业几年的人“中招”
被骗金额少则几百,多则几十万
近日,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发布了2021年第1号预警
提醒大家警惕这一骗局
一、案例回放
根据公安部门的监测,四月份以来,广州天河区“注销校园贷”类的诈骗警情高发。
四月初,大学毕业已工作好几年的吴先生接到一个提醒他“注销校园贷账户”的电话,对方称如果不注销,可能会被人利用个人信息来注册校园贷账户,影响他的个人征信。
吴先生相信了对方的说辞,并根据对方的提示:清空各大借贷平台上的额度,然后把清空提现出来的钱转到对方资金的银行账户里。对方还说,吴先生从网贷平台借出的资金,不需要他负责还款。
在对方的“洗脑”下,吴先生在多个平台申请贷款60多万元,再加上自己的积蓄,共转给对方99万元。到了第二天,吴先生没收到退还资金,还联系不上对方,才知道自己被骗了。
广州天河警方表示,今年以来已发生200多起“注销校园贷”类诈骗警情,被骗金额超过2000万元。
视频在此
↓↓↓
究竟什么是“注销校园贷”骗局?
又该如何防范?
先来看看
“注销校园贷”受害人小李
被骗的全过程
希望引起大家的警惕
↓↓↓
二、小李究竟是怎样被骗的?
案例中,他们会通过电话准确无误地报出你的真实身份证号、学校名称,让你信以为真,更可制造时间紧迫的氛围,给你带来一定恐慌情绪。
对方为啥要全程拨打电话?就是不给受害人任何思考的时间,当前期信任了对方后,受害人真像着了魔一样地一步一步登上“贼船”,按照“客服”要求贷款、提款、转账......
由于犯罪分子所选贷款平台均为正规平台,所以当骗子消失后,受害人还得继续归还贷款平台里的欠款,否则就真的要影响个人征信记录了。
那么小李是如何一步一步被骗的呢?了解下骗子的套路吧!
第一步
今年31岁的小李,毕业后已经工作三年了。
3月的一天,小李突然接到一个自称是“某金融客服”的电话称,他在上学期间注册过一个某金融的学生账号,需要注销,若不注销,不仅要缴纳高额滞纳金,还会对个人征信有影响。
第二步
虽然小李对这个号称是“某金融客服”的人很怀疑,但对方马上准确说出了自己注册账户的时间,甚至精确到分钟。小李说:“这感觉像是系统里查出来的。”
当时,小李的第一反应是要上网查一下自己是否注册了这个账户,但对方不给他反应的时间,直接让小李加一个QQ号。
小李怕自己的个人征信受影响,又见对方非常肯定,于是添加了号称是“注销专员”的QQ号,随后又被拉到一个注销业务QQ群。
为了让小李进一步相信自己的身份,他们还出示了工作证、身份证等。
第三步
对方让小李下载某金融App,点击借款入口。当时,小李曾质问:为什么要借款?
电话那端一位自称经理的人以银行注销银行卡为例解释说,“你办理银行卡销户的时候,是不是要把你的余额都取出来,账户才能销掉?”骗子声称,需要先把钱借出来,然后才能把相应的余额取出来补上。
小李被说服了,于是点了借款按钮。在对方的诱导下,小李把2万块钱借了出来,然后在对方要求下转到一个专门对接的所谓“安全账户”。
为了打消小李的顾虑,对方还表示,全程都会录音,让小李随时截屏保留证据。
就这样,本来是所谓的清空账户,变成了到贷款平台上贷出了2万块钱,然后打进了陌生人的私人账户。接着,对方又以还存在其他关联账户为由,让小李先后从另外几个贷款平台上贷出了47000元和91250元,加起来有多元。对方要求他把这些钱都转出来,但是已经超过了银行设定的每天转款上限。这时对方又给他支了一招:先把钱提到支付宝,然后再转到交通银行,通过交通银行转过去。
第四步
三笔钱转完了还不算完,对方再次要求小李通过QQ打开共享屏幕。这时的小李早已被对方搞蒙了,所以没有拒绝。而这是极为危险的一步,这意味着自己手机上的一切对方都能看到。
很快,对方便发现小李银行卡里还有近5万元的现金,于是又让他转了出去。不过故事还没完。在转完20多万元后,对方又发现小李手机交通银行APP上还有一个20万元的贷款额度,于是又让他把20万贷出来,再转到第二个账户。
这还没结束,对方又发现小李手机交通银行App上还有一个20万元的贷款额度,于是又让他把20万贷出来,转过去。
这时,小李感觉不对劲,“因为之前转的是5位数,这个6位数一下子我觉得太多了。对方着急了,我感觉不对劲,就把QQ给挂了。”
直到这时,小李才终于意识到自己掉进了一个精心设计的骗局,可谓环环相扣步步惊心。但没想到第二天骗子居然又打来了电话,让他再把那20万元转出去。尽管已经被小李识破,但是骗子还在做最后的狡辩和努力,这次小李再也没上当。
三、“注销校园贷”骗局并不少见
网友纷纷表示,自己也曾有过类似经历。
像小李这样被骗的人还有很多,后来他加入了一个受害者群,这个群里有上百人,大家被骗的经历几乎都一样,据不完全统计损失超过700万元。
在北京,记者见到了他们中的一些人,全是90后,有的刚毕业半年,还有的刚辞了工作。一个小伙子是损失最大的,被骗了58.9万,5个小时内从6个贷款平台上转账。
一位小姑娘打工几年辛苦积攒的存款全部被骗光,还欠下一大笔贷款,一周一共被骗了21万。打工几年辛苦积攒的存款全部被骗光,还欠下一大笔贷款,“目前欠款金额里最大的一笔是13.5万元,当时就不想活了,大概过了一个月好点了,之后被催债,精神很崩溃的。”
目前,各地受害者已纷纷报案,警方正在调查中。据国家反诈中心统计,从2020年到现在,“注销校园贷”骗局共发生了5.1万起,损失金额26.5亿元。
受害人被骗之后,不仅要承担巨额本金的损失,还要支付高额的贷款利息。此外,还经常被平台催缴还贷。这对大家造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
四、如何防骗
面对此类诈骗,
中国消费者协会
向广大青年学生
发出如下消费警示:
1、提高警惕
不向陌生账户转账
实际上,相关部门、业内并没有推出所谓的“注销校园贷”操作,个人征信信息也无法人为修改,只要大学生借款后能够按时还清贷款,就不会影响到个人征信。
大学生如果对个人征信存在疑问的,可通过当地人民银行征信部门、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信息服务平台或是拨打征信中心客服电话等官方渠道进行咨询。
在接到自称贷款平台工作人员要求“注销校园贷”或类似的电话时,一定要保持高度警惕,保护好自身财产安全,不轻易向陌生账户转账。
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办理贷款务必做好前期工作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是避免深陷“校园贷”陷阱的基本前提,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理性认识自己的消费能力,根据自身经济条件制定消费计划,合理安排生活支出,避免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不盲目消费,不跟风攀比,要培养理性消费意识和良好消费习惯,学会对金钱的合理分配和使用,做到量入为出。
如果确需申请贷款的,一定先和父母沟通,认真评估自己的还款能力,并向正规的银行等金融机构办理贷款业务。
贷款前还应仔细阅读合同内容,明确贷款的额度、利率、还款方式、违约责任等重要信息,确保合同条款合法、合理。
3、主动学习金融消费知识,
保管好个人信息
受害者普遍认为,造成诈骗分子得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个人身份信息的泄露,并利用了大家重视征信的心理,从而导致精准诈骗。
那么个人信息到底是怎么泄露出去的呢?据国家反诈中心调查,个人信息泄露的主要原因包括黑客窃取、第三方泄露以及个人不慎泄露等,并由此形成了贩卖个人信息的灰色产业链。
因此在打击的同时,务必加强对信息平台的监管。而个人也应做好信息防护,守住第一道关口。
此外,受害人普遍反映,借贷平台审核不严,几乎只要申请人申请,那么连财务状况都没有审核,马上就能贷出大额贷款。
另外,警方还表示,目前法律对此类犯罪的惩罚力度偏小,一般都是在有期徒刑三年以下,而对受害人造成的伤害却很大,极不对等。因此无论是受害人还是警方都呼吁,亟需健全立法,加大惩罚力度。
国家反诈中心民警提醒:一定要注意分辨非法钓鱼App,不要在该App或者网站上填写个人信息,尤其避免填写过于详实的个人信息。
大学生应当主动学习有关金融方面的消费知识,尤其是要了解金融服务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国家在大学生贷款方面的政策,提高对各种形式“校园贷”陷阱的辨别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对借贷机构广告宣传中的“免费”“优惠”“打折”等内容要多留个心眼,增强防范意识。
同时,大学生还应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证号、银行卡号、手机号以及验证码等重要信息,不扫描不明来源的二维码,也不轻易向他人透露家庭住址、宿舍地址、父母联系电话等信息,以免被骗子所利用。
4、要留存有关凭证
第一时间报警
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不良“校园贷”的整治工作,并由教育部、公安部作为牵头部门,持续对不良“校园贷”机构进行严厉打击,以保障广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因此,学生们如不慎踏入不良“校园贷”陷阱或者遇到疑似不良“校园贷”诈骗的情形,应当积极收集并留存有关证据,并第一时间拨打110报警求助。
被骗后,只要醒悟时间“快”、报110“快”、接警员止付“快”,将被骗资金止付在银行卡或者账号内,并不是没有可能赶在骗子取款之前制止支付。
根据现有案例,钱转到对方卡里后几分钟内就有所谓“车手”前往银行网点取钱,所以赶在对方取钱前拨打“110”立刻止付,要的就是一个字“快”,向接警员告知被诈骗后,提及金额、银行卡号就可快速止付。
下面是止付流程:
人民日报提醒您
近年来,国家已加大打击力度,先后组织了长城、云剑、断卡等专项行动,2020年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32.2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6.1万名。
2020年共止付冻结涉案资金2700多亿元,封堵诈骗网站数百万个,拦截涉诈电话、短信数十亿次,劝阻870万名群众免予被骗,累计挽回经济损失1876亿元。目前,犯罪分子在国内的犯罪空间已被大大挤压,有部分犯罪分子流窜到海外,这成为公安部下一步打击的重点之一。
提醒大家
相关部门并没有推出
所谓“注销校园贷”的政策
个人征信信息也无法人为修改
最后,请记住关键的一句话
不要轻易向陌生账户转账!
来源:央视新闻、央视财经、中国消费者协会、人民日报